大学如何写?( 四 )


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进入技术时代后,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和敏感,结果,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 。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 。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现实社会改变这种“技术毒害”是无力的,而大学教育者,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却将其作为应有的内容 。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 。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 。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
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 。科学决策是政府决策的关键,但是由于决策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做到科学决策并不容易,所以要倾听专家意见,请专家参与决策成为决策机制中的一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因为他们职业所特有的对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客观的批判精神 。
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关怀精神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需要是第一推动力 。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 。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
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 。除了在生产力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外,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包括哲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批判、思想道德建设等 。知识分子在提炼和批判社会生活的同时,又把各种精神产品投资到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直接的内容 。

大学如何写?


大学仍在,只是我在飞逝,即将毕业离开学校,坐下来细细的回想,才知道熟悉也可以变成一种模糊的印象 。在未进大学和刚进大学时,也曾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尽情演绎我们的青春,尽情追逐梦想的地方 。现在想想,青春是没了,连着梦想也没了 。
自从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慢慢的在沉沦、在堕落,本以为自己会和别人不同,会抗拒身边的诱惑,会不受身边任何事物的干扰,但越来越发现自己错的离谱 。我不仅没有做到还在慢慢向那些东西走去,我发现自己真的好可笑哦!原来人就应该认清自己不应该总是认为自己能做到,不要总说我认为我会什么什么的,一切都是会变的都是不定的,未来的事又有谁会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