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读后感怎么写?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 。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 。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 。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 。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 。”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
朋友乙说:“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 。关键在于你自己 。”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 。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 。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 。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 。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 。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 。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 。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 。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