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集》阅读答案怎么写?( 三 )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 。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
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 。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幻,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 。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 。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 。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 。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 。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 。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 。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 。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 。就连曹操也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租刘邦,成就帝业 。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 。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
二、《隆中对》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 。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 。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风雏 。”,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 。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