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锦集( 五 )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欧文,是村上春树的偶像,我还是第一次看欧文的作品,这本书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或者太多的惊喜,他的其他作品也很有名,我希望能有机会去读一下 。
这本书有着很深的自传体性质,欧文据说也是构思了二十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经历人生的大部分事情,比如生死离别 。
趁你爱的人都在,每天都要不遗余力地去爱 。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书中的人的解说,更是对读者的忠告,我深有体会 。
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弟们因为一些年轻时候的误会多年不联系,再联系的时候已经是大舅去世了,我那个时候还小,但是能明显感觉到母亲的无力和后悔,因为在那之后经常看到母亲哭泣 。
母亲曾和我说,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
我能理解母亲的感受,当所有的争斗摆在生死面前,你的心也会变得阔达,你会想,这些到底值不值得,特别是亲人之间,想想小的时候一起玩耍,一起分享零食,一起上学,那些温暖会让你在争斗面前无地自容 。
这本书其实有点啰嗦的,可能是作者想表达地更细致一点,毕竟构思了那么多年,又有自传体性质,内心应该是有更多的感受想表达,通过字里行间 。
读一本书,也是读一个人的内心,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更了解作者,也更了解自己 。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六):一根线头
纯文学类小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作品,通常晦涩难读 。作者们有意与通俗小说拉开身位,似乎非如此便不能体现文学之高贵 。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一切的前提是讲一个好故事,然后再论其他 。
今日之作家则已然把小说变成了文字的戏法,翻云覆雨玩弄概念,此文学之幸乎?
说实话,为纯文学类小说撰写书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毕竟原著已经是晦涩难读,谁还要看佶屈聱牙的书评?
如果是专业学术研究还有情可原,普通读者没人会对满纸概念与名词的书评感兴趣 。尽量说人话是一篇非学术书评的基本要求吧 。
说回约翰?欧文,关于作者本人,不需我赘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百度 。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算是欧文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带有自传体的意思 。全书篇幅巨大,跨越数代人几十年的时光,实则是作者本人成长的一个缩影,大致可以分成三段:
童年期,背景发生在新英格兰北部靠近加拿大的一个叫做“绞河镇”的地方 。欧文笔下了得,虽没有刻意描绘,但北美针叶林地区的寒冷扑面而来 。绞河镇是一个伐木工人聚集区,利用河流,把木头漂流到下流 。伐木工依赖绞河生存,绞河也不断夺取伐木工的生命,二者相依相存却相互憎恨,像极了不幸童年里对于原生家庭的情感 。熊与铸铁平底锅是两个重要的隐喻,你不知什么时候,熊就会闯进你的屋子,如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意外 。面对挫折与挑战,父亲教给儿子的办法就是抡起平底锅狠狠砸过去 。可惜,生活总有意外,有时候你以为是熊,可其实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欧文试图暗示自己的童年混沌而迷乱,很多他坚信不疑的东西后来渐渐发现都是虚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