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句论语:“知错能改 , 善莫大焉 。”我在题目中写下“我家乡的?”就是想让大家明白 , 传统不能丢 , 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 , 端午节永远是我们家乡的节日 , 是每个中国人懂得节日!
端午节习俗作文三:
上世纪五十年代 , 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 , 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 。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 。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 , 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 , 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 , 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 , 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 , 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 , 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 , 其他地方少见 。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 , 也没说纪念什么 , 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 , 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 , 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 , 而遭嫉恨放逐 。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 , 才把那棉袄扔” , 那时人穷 , 没有毛衣、春秋衫 , 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 。就是说 , 过了端午节 , 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
二是插艾蒿 。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 , 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 , 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 , 据说可避邪 。实际上是 , 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 , 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 , 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 , 用香点着 , 让艾烟来熏患部 , 在中医学上叫“灸” 。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 , 拧成“烟绳” , 夏天用来熏蚊子 , 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 。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 , 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 , 起义军不杀 。
三是扎五丝 。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 , 捆在手脖、脚脖上 , 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 。刚扎上的时候 , 色彩很鲜艳 。时间一长 , 被水湿了 , 掉了颜色 , 加上身上的灰沾上 , 就不新鲜了 。五丝不能随意剪掉 , 必须等到下雨 , 剪掉后扔到水里 , 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
四是戴香囊 。老家叫香布袋、荷包 。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 。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 。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 , 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 , 用手掰开 , 里面是白色的 , 硬硬的 , 很香 。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 , 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 。家乡的习惯是 , 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
- 体育教育毕业生自荐书怎么写?
- 大学毕业留言集--我的大学怎么写?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小学生元旦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幼儿教师考核述职报告怎么写?
- 学校运动会广播稿:跑步写法怎么样?
- 教育工作计划怎么写?
- 大学生驾校社会实践报告写法怎么样?
- 元旦幼儿代表简单经典发言稿怎么写?
- 最新幼儿园预防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