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座观后感范文有没有?( 五 )


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是比较孤单的,时不时以自我为中心去要求他人 。看完讲座,我明白了他人的给予对他们来说不是本分,而是情分,他们选择不给予,那才是本分 。我们中学生应该在给予他人中获得尊重,感到快乐 。作为一位独生子女,我也比较容易发脾气 。听完“钉子”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
于老师还说,生活的可能性比决定的知识更重要 。想想,也的确如此,科学家们不都是用生活的可能性去创新吗?他们最后不都完成了自己的发现然后功成名就?科学家们在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他们有躲避它们吗?没有 。所以他们走向了成功 。我们也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不逃避 。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孝”的美德 。古,孔子说“孝”为“色难” 。如今,多数人也认为如此 。好像父母为我们做事是理所应当的,我们为父母做事却是为一种美德 。按理说,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应时存感激之心,孝敬父母是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会是一种美德?也许是因为我们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呵护而形成的一种错觉吧 。既然我们明白了,是否应该多与父母沟通?是否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帮他们? 一晃眼,正午的太阳照得我暖洋洋的——要去帮父母做饭了!
星期六早上,作为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收看了于丹导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 。通过谛听大师的足音,让我们感受到了智者的心灵,也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加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
在讲座中,于丹导师首先讲了如何培养孝心,并举了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这个事例,让我们明白尽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紧接着,于丹导师又用一个“仁”字诠释了如何为人处世,让我们懂得孩子的成长除了学业,更需要阅历和人格;最后,她寄语孩子们要象干茶叶一样,寻找自己的方式升华自己,成全社会,创造未来 。
观看完讲座,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师以她独特的思维,在不到一个小时的讲课里,为我们娓娓道来,并一语中的 。想到我们的孩子龚蒋昊,我们觉得很惭愧 。孩子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教育他 。在我们的思维里,孩子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我们可以代劳 。于是,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一头扎在书本里,由于我们的忽视,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更缺乏与小朋友们充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这种过于简单的培养方式只会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来越偏离轨道,不能达到于丹老师所要求的'学业与人格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