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教育》读后感1000字( 三 )


人生在于不断的积累,多做能扩宽孩子视野,提升孩子能力的事情,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思考 。
找到孩子1-2个感兴趣的方便,带着孩子共同钻研探索 。要知道只有热爱才能够自主学习,学习才有所收获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让孩子能够掌握1-2个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 。运动的好处众所周知,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进行选择 。推荐运动项目:游泳、步行、太极拳、跑步等 。
《减法教育》读后感(四):想到的
最近正在读《郭初阳的语文课》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减法教育》这本书刚翻开就停不下来了 。十年前我也曾是一名语文老师 。我入职的第一份工作是编辑,工作地点在北京海淀区理想国际大厦 。那年七月份老家有教师考试,一边工作一边稀里糊涂的复习 。本来计划考完回北京,没想到考上了 。按照就近原则,入职一所乡级九年一贯制学校 。半年后参加省考,复习两个星期,笔试面试都自己学的,甚至我是几年后参加后备干部的考试重新看备考的资料才发现,我当年根本就不知道申论的阅读技巧,更不知道写公文的技巧 。后来与一起入职的同事聊,包括参加入职培训听闻大家的公考之路大多无比艰辛 。我一直觉得我是语文学科的受益者 。小时候,语文作文是我的骄傲 。高中时在数学地理等科目垫底的情况下,语文始终名列前茅 。大学我选择了喜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那年,很容易就找到了实习编辑的工作 。教师考试、公考、司法考试都一一通过 。而我的语文老师们,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学班主任很漂亮,姓赵,她正好大我12岁,年轻有方法有朝气,她带我出去做公开课示范课,我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做完课她带我去吃烧茄子,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茄子 。我记得小学那几年我们换了好几个班主任,她从四年级带到我们毕业,我们也是她唯一一届学生,后来她就被提拔去中心学校当教育专员再后来成为副校长,现在应该是小学部的校长了 。初中的王老师只教我一年,她鼓励我写作,我十三岁发表第一篇文章就是王老师帮我投的稿,后来还收到一笔五元稿费,一年后王老师被调到高中了,我现在还保留了好多封我们互通的信件 。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特别盘,但是声音永远是清透高亢的,讲课非常投入,她擅长朗诵、演讲和主持,学校的很多活动都有她的身影,看起来愿瘦弱弱,站在台上永远是精神抖擞却像一幅旗帜 。大学时我最喜欢的老师是古代文学史李老师,也是师生关系最密切最持久的老师 。我第一次去西餐厅是李老师带我去的,我独自拖着行李去北京也是李老师送我到车站 。近几年我们联系少了,她去中传读博,岗位调整到对外交流学院,后来孩子逐渐大了,大概要中考了,我们相识十年,她是我心里坐标一样的存在 。她的气质很像柴静,前年我在一席上听到《诗人十四个》作者黄晓丹的演讲时第一个想到我的老师 。我的语文成绩就像于老师书里提到的不是宰补课、靠时间精力堆砌的,更多的是兴题,是本能,是语文学科给予我正向反馈后的激励 。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们,大多不是因为他们什么知识点、教学方式给了我多太的影响,而是人文关怀,是给予学生的关注,平等的交流,而这些其实都渗透到了教学的一点一滴中 。于老师在常识四中提到:要告诉孩子,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如果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不好理解,那我不妨换一个说法:“凡有所学,皆有所用 。”只不过这个“所用”,不是现学现用,而可能是现在学,很久以后用 。这段话让我想起公考备考,2011年我们地区省考考的是一段关于人口普查的资料 。在此之前我恰好在寒假帮街道一个叔叔忙,做了一些关于人口普查的调查,在闲谈中了解一点皮毛,可就是这一点皮毛,让我在看到题目时,多了一份驾轻就熟 。我至今没有掌握申论的阅读答题技巧,但并不影响当年申论成绩在全市排名靠前 。于老师又提到:近些年,语文考试从以知识为导向转为以能力为导向,任何的所谓解题套路,都可能被“反套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很可能让自己被套路束缚住,掉到坑里去了 。有了良好的语感,应对语文考试中的诸多问题,甚至都不需要任何解题方法,就足以轻松应对,简直是小菜一碟 。就语文学习而言,大里阅读高质量书籍,看似很慢很笨,实则恰恰是最快罪聪明的做法 。这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我回想从小到大的考试,无论是普通的学生时期的考试,还是公考、司考,我从来没出现答不完题的情况 。我想这就和语感有关吧,语感好,就会节约更多的时间,也这像于老师提到的,阅读能力与所有学科息息相关 。而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上,于老师提到三点:引导但不强制,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与鉴别力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多阅读、多思考 。巧妙点拨,帮助孩子认识写作规律 。我的宝宝刚刚三岁半,我在亲子共读中也充分地体会了这几句话 。家里有大量的经典的大家推荐,但两岁多时他喜欢工程车,除了买了许多工程系列的经典书外,在他对工程热狂热喜欢的时候我也买了很多非常普通的只是有工程车的绘本,我现在还记得一天放学后,我接他放学去了附近的公园玩,他看到新到的书跳在公园广场上甘之如饴的样子 。有时家长会想当然的觉得“孩子太小,说了也不懂 。”其实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这个小人儿每天都在飞速成长 。在育儿的过程中,在与其他父母交流时也常常听到“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笨,她都三岁了还不会数数,她都XX岁了,还不会XX· 我为他们的焦虑替他们焦虑,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朵,学习能力的过程就像是开花,有早有晚 。我们与孩子是园丁与花园的关系,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属性,而不是一段等待雕刻的木头? 郭初阳老师也说:好的语文教育能带给一个人: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于老师也提到作家梁晓声的一句话:所谓文化,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十年前,还不流行手机拍照视频,我站在三尺讲台的样子,我是如何完成一堂语文课的,都记不清了,但看完于老师的《双减教育》我却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上 。我所就读的大学人文楼前有一块石头,上书几个字:斯文未坠 。讲文学史的老师叫景明,他给我们讲课常常在人文楼一楼报告厅,他常说:心气平和,事理通达 。我想以上种种零散的意向是想通的 。我依然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可是也是一个内心向阳蓬勃生长的人,这就是语文、文学带给我的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