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总结怎么写?( 四 )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也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美国3个城市巴尔的摩、华盛顿和里奇蒙为例,过去回收垃圾每处理1吨需要花40美圆,分类处理以后,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创造了5100个就业机会 。在美国这3个城市只是很小的一个地区,其垃圾回收不仅节约了处理垃圾的费用,而且创造了5亿美圆的财富 。
垃圾分类不仅是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 。在巴西,许多社区都实行的垃圾分类,里约市长把市政大厅正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作为该市的荣耀 。而附近的二十多个海滩,分类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不管穷国还是富国,垃圾分类都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这方面曾经世界领先的中国,这好的传统却几乎丢失了 。别人向我们学会了捡,我们却从人家那里学会了扔 。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我们便不再吝啬卖破烂换回的那几毛钱,宁可把它们当垃圾扔掉 。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似乎已经被丢弃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这一座座的垃圾山不都是我们一家一户亲手堆起来的吗?
我们又是垃圾的受害者,这些垃圾山吞噬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后果是要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来承受吗?
我们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来战胜垃圾公害 。1996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区大乘巷的居民在民间组织地球村的帮助下,从这天起开始垃圾分类 。最初的分类桶是家委会成员用省下的年终奖购置的 。分类后的垃圾由家委会联系的小贩和企业来清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民们从未中断 。
作为民间垃圾分类的小小的火种,大乘巷居民的行动激发了许多公民的热情,97年以来,北京的一些大学、中小学以及一些退休老人相继进行垃圾分类尝试 。在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和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女博士的帮助下,这些"手拉手地球村"的孩子们还用回收换来的钱建立了一所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