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怎么写?( 六 )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 第四篇: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怎么写?】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神秘 。因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渐”所迷,不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 第: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 。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 。想抓住,却已飘远了 。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 。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 。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 。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而面孔上,多了一份重的思考 。这没什么不好 。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 。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