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粽子文案怎么写?( 二 )


古时包粽子用黍 。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黄黑数种 。许慎《说文》:“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 。”魏子才《六书精蕴》:“禾下从氽,象细粒散垂之形 。.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 。”黍是中国古代五谷之一,夏至之日,新黍成,古人早有尝黍并以黍祭祀之俗 。
其实,角黍原是用以夏至节祭地祗物魁的,与屈原并无关系 。
端午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一说是祭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介子绥(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唱重耳 。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 。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 。文公惊悟迎之;终不肯出 。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 。文公令民五月花日不得发火 。”史书上,介子推曾割腓股帮助文王 。文王复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介子推独无所得,因此怨恨,与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 。传说文王请他出来,他终不肯出 。文王烧山求他出山,他抱木而被烧死 。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旅尸于江,化为涛神 。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 。《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 。父能弦歌为巫 。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
而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其实起于春秋越国,古说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 。《楚传》: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而到了《荆楚岁时记》,则记日;“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汩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岁华纪丽》归结说:“因勾践以为成风,拯屈原而为俗也 。”五月五日其实又是“地腊节” 。《道书》:“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 。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
端午节其实包容比较丰富 。最早从角黍祭地祗物躯应该说是夏至之俗,后按《风土记》,端午与夏至俗同,所以把夏至的祭祀搬到了端午 。祭祀的内容与方式,应该说随时代的推移,不断增加内容 。但粽子祭祀的原意,应是取阴阳相碰之意 。据《风俗通》,古时此节还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日‘菹黾’ 。”菹黾黾甲表肉裹阳外阴肉之形,也是阴阳包裹之象 。痛惮屈原之说,其实只是后人因屈原之伟大而日益发挥的说法,与粽子原意其实相去甚远 。
粽子的异名,有称为“裹蒸”者:《表异录》:“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 。”有称为“不落荚”者:《戒庵漫笔》:“镇江医官张天民在湖广荣王府,端午赐食‘不落夹’,即今之粽子 。”元稹诗称为“白玉团”:“縲缕碧云粽,香杭白玉团 。”陆游诗:“白白餐简美 。”诗后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