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文有没有?( 八 )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 。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 。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 。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范文有没有?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 。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 。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 。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 。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 。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 。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 。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 。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 。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 。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 。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 。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 。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 。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 。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 。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 。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 。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 。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 。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