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书——观《风雨哈佛路》有感_怎么写?( 四 )


那个女孩,自信的走进哈佛的校园里,在阶梯教室里认真的听课 。真好!!!

人生如书——观《风雨哈佛路》有感_怎么写?


电影简短,故事脉络清晰,经典的永远是老话题 。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所以不忍吐槽电影本身,只谈谈我有点小矫情的感动吧 。每个人都活在一层透明的膜下面,我们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接触不到 。中国从来就有阶级这种东西,有时候是显性的,可以达到“上品无寒门”的地步,寒门人上升的空间局限在那一隅小地;有时候是隐性的,自由平等的局势下依旧有先富和后富,这是一个以物质和金钱划分阶级的时代 。
一个阶层的人总是仰望上一个阶层,就像城乡结合部总是以城市风格为潮流,而乡村总是模仿县城一样,这也是一层隐形的膜 。这个膜真的打不破揭不开吗?现在看来当然不是 。
平民子弟入大学再正常不过,贫苦出身后来站在人生巅峰的比比皆是 。所以我能够相信伊丽莎白·玛丽的故事,也愿意相信 。尽管这个故事是以美国为背景,处处充满美国元素,吸毒酗酒收容所,逃学乞讨去偷盗,轻易来去的学府教育,惊人的高额奖学金 。剥去这些外衣,故事的灵魂是世界性的:愿不愿意给自己一个梦想去摆脱生来注定的贫困!我们不一定有伊丽莎白的天才,可以两年读完四年的书,能够以第一名成绩赢得纽约时报奖学金 。但是是否至少能够做到,不因为目前的环境否定自己的前途和潜力呢?我们整天谈论梦想,可是我们真的敢想并且去朝着这个方向做吗?难道不是做了一会白日梦,想到成绩,想到家庭,感慨一下社会的压力,调侃调侃政府政治,继续浑浑噩噩下去吗!我觉得相对于以前,这是一个公平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竞争与吞并更为严重,但终究有了成功的可能 。
有才华肯努力的会有一条路去走,尽管不如那些出身好的走的容易,但又怎么样呢?我们干嘛要比最后的高度,行进的距离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吗?不管我们最后想做什么,首先要敢想,不妨试一试嘛,万一成功了呢?!感觉有点像心灵鸡汤,还是结尾吧,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这个女孩 。

人生如书——观《风雨哈佛路》有感_怎么写?


这两节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风雨哈佛路》,但前几分钟,我压根就没看懂是什么情况,但即便是这样,我也收获了不少道理 。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时间跳转较快,小莉兹,生长的环境可谓是绝对的逆境,但她却从社会的最底层不断努力奋斗进入了世界级的高校——哈佛 。这种身陷逆境却永不言败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要是让我在这种逆境中生存的话,我恐怕一天都呆不了,直接就找个墙给撞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