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读后感1000字( 三 )


以上是我印象最深的选段 。P112选自《织洋袜》这一篇,讲述大伯为了养活自己的儿女到深山邻村卖洋袜的故事 。作者从三年饥荒的时代背景入手,写明大伯卖洋袜的原因和辛苦 。大伯每次卖完回乡都会给儿女和侄儿甥女们分卖货所得的糖果 。他一人分一颗,坐在地上看着孩子们吃完,然后各自把糖纸折成各种形状活着可以吹飞的蝴蝶蜻蜓,会露出喜悦和惬意的神色,倍感温暖 。大伯是个普通的农民,他顽强的撑起的家庭的几十年就像在书写一部伟大的生命史诗 。他在生存的夹缝为了孩子们奔波穿行,透支生命,穷困潦倒也有安慰温馨的时刻,是看到孩子们童稚笑脸的时刻 。越是艰难世道里的温情越是感人至深 。
作者写了大伯,父亲和四叔 。前两者是普通农民,后者是农民工 。及其入微的描写,让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为了生存何其艰辛,就如同P212所说,总结一句话就是,“人活着为什么这么辛苦!”,就像一台永动机,无休止劳作的同时饱经自然灾难和社会剥削、不平等带来的磨难 。中国这片土地上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人和农民工 。他们在大众想象里总是脏兮兮的,口音很重的,没有学问的,但是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底色和根基 。轻视他们就是背叛了曾经是农民的父辈们在这个民族在遭受种种磨难时挺起的铮铮铁骨,忘记了自己的本源,也是最自私,最不善良的行为 。
我记得以前问在医院问路时说普通话时,农民工大叔一直不理解,后来我学着用河南话说“出口”,他听懂时微笑着如释重负的神情 。可能在陌生的城市听到乡音,可能内心涌上一阵感动和被理解的喜悦吧 。希望他以后务工的日子,能被周围的人善待 。
这本书再次让我确认故事的叙述和真诚的描写是理解的桥梁 。
《我与父辈》读后感(四):我与父亲的电话
高铁上读完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感受力太强也不是什么好的能力,很多段落哭成狗 。“走了就出息些”“回来就吃饭吧”类似的话,我父母也经常说 。这些年和父母的通话基调都是父母的惦记和担心,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表达出“我真的过的很好”“单身是我骄傲的选择”,并不希望他们为此忧心……今年开始每天会写几句话的日记,我把有趣的事情分享到朋友圈,希望我的父母能看到我的开心 。婚姻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方向,很多事情很多风景比男欢女爱、家长里短更有意义,我接受命运的所有可能性,接受单身的自由,也接受恋爱结婚……
2021.4.10我与父亲的电话
刚刚结束了和爸爸52分钟的通话,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一个寡言少语、性格执拗的老父亲表达的主要谈话议题是希望我恋爱、结婚 。我说着城市青年的职场焦虑、社会压力,他絮叨着我将来的健康和养老问题 。谁也没说服谁,因为我们都知道彼此说得都对 。我父亲文化不高、性格坚毅,他比同等生活环境下的人眼光更长远一些 。他教我成人、育我读书,一步一步托举送我走出小山村 。他问我:“为什么我帮你走了九十九步,就差一步你就不肯往前迈呢?你这样一直原地踏步,我和你妈怎么放心 。” 年近而立,父亲还在为我生活发愁 。得知今晚加班的我晚饭只吃了一根香蕉,他心疼地“嗞~”然后又绕回他的理论“如果早点成家,你多晚下班回家都有热乎饭吃……”我在窃喜少吃一顿晚饭可以体重瘦一斤时,他还在忧心我的健康问题,在他看来饭菜不论好坏,最重要的是热乎 。“我的两个闺女,三十多岁了还是一个人,在外面没有人疼没有人帮,万一生病了也没人管,下班了没饭吃,想到这些我就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着觉…”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可我这棉袄有点透风 。自从工作以后,每年过年回家都要哭一场,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眼泪宣泄的借口,好像这一年在外面受的委屈能一股脑倒出来 。他说“你都快30岁的人了,别总让我快60的人惦记你,你现在可以靠我、再过两年还能靠我,可是我老了,过几年就靠不动了,你一个人我不放心,我希望你成个家,有人帮你、你可以靠他 。” 我对择偶恋爱这件事总是可有可无、自由至上的态度,罗列了很多框架条件,父亲说“我不希望你找个多富贵的,简简单单平常人就行,爸爸没给你们创造那个生活条件,你就找个条件差不多的,人丑也没关系、经济条件有限也没关系,我和你妈还能帮你们一点,人品好能让着你、身体健康以后可以照顾你” 电话的结尾,他说“你不买房,考个驾照弄个车也可以,想自己干点什么需要钱给你钱也可以,需要啥我和你妈都会尽力帮你们 。我这一辈子都是为了你们,我就想你们都好好的 。” 晚上10点半,记录以上文字的时候,泣不成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