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写法怎么样?( 五 )


最后,预祝各班能在运动会中,发扬团结友爱地精神,取得优异的成绩!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以学习为主题的班会发言稿5
我昨天得到的主题好像跟今天讨论的不一样,但是既然来了就说几句 。我向来是一个很惫懒的人物,再加上以前读的都是法学学术研究的书目,所以我总觉得法学太艰深难懂了,今天才发现自己没有像两位博士一样去阅读一些轻松的法学随笔 。但是以我这些年对法学学习的认识来看,我觉得学法学不光应该光陷在法学里面,要更应该跳出来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从事了法律行业,至少要阅读三方面的书:文学、历史和哲学 。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跟法学和我们职业相关的一些谈谈我个人的感悟 。
文史哲三门中,阅读最轻松的应该是历史书,讲到历史书对我们的职业规划的影响,我觉得非常重要 。因为人的一生毕竟非常短暂,经历的事情和遇到的人物有限 。我们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前人借鉴,那么读历史书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刘邦问韩信:你为什么会来到我的手下?韩信对刘邦说:项羽这个人没有前途 。刘邦问,为什么没有前途?韩信答,如果他的手下生病了,他会亲自带着饭菜去嘘寒问暖,给他添加衣物,但是他对这个手下将委以重任的时候,直到他把印信的棱角都磨圆了,都没有把这个印信发出去,所以说这个人一事无成 。另外一件事就是管仲和鲍叔牙,在管仲死之前,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管仲没有回答 。齐桓公问是鲍叔牙吗?管仲答,鲍叔牙不行 。桓公问,为什么不行?他这个人个性非常清正刚直,他不屑与不如他的人为伍,别人有错误他会永远记住,所以这样的人做不了宰相 。第一个例子说明我们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和人做一些判断,使我们少走一点弯路,第二个例子就是通过前人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 。人一般会在三种情况下发现自身问题,第一种情况是别人的指责时候,第二种情况是自己的失败的时候,第三种情况就是读书的时候 。前两种情况下自己很难清醒的认识 。第一种情况,面对别人的指责我们也许会反唇相讥,会不接受 。第二种情况,我们会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但是也容易自暴自弃,将问题放大 。只有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的去看,可以冷静的发现原来我们身上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
讲到哲学方面的书,我认为学习社会科学的人都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入学习 。其实法律永远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法学归根到底也是从哲学区分出来的 。我是学刑法出身的,刑法最难的部分就是区分犯罪形态和完成形态,而在罪数形态和完成形态的区分上有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取向 。具体到个案中很复杂,但是实际上从宏观上看,如果你认为刑法保护的是法益,那么你会趋向于结果无价值论 。而如果你认为刑法是一种行为规范,那你趋向于行为无价值论 。再浅一点来讲就是如果你认为刑法是保护法益的,那么你就会趋向于在罪数形态和完成形态的区分上面走得轻一点,如果你认为刑法是行为规范的话,就趋向于重一点 。如果再从这个层面跳上来的话你会发现,如果我们认为民法的功能是补偿,刑法的功能是惩罚,是报应的话,就更简单 。所以说我们在法学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很多问题就有了根源和依据 。哲学思维和价值取向当然跟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社会经历有关,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跟的哲学思想的学习有关 。当我们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哲学也是一剂良药 。曾国藩喜欢读《庄子》,他一生中经常读这本书 。他在给曾纪泽的一封信里说,读《庄子》的心得是虚心涵泳,大概的意思就是使自己的内心空出来,融入这个境界 。我们读庄子的时候:比如《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千里也 。这是一个很宏大的景象,又比如伯昏无人的故事,阅读这些东西会让你进入一个空灵而宏大的境界,不管你在职业生涯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大环境中,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不重要 。跟这里的大环境相比困难也会轻松了很多,看淡了很多 。所以有人甚至认为《庄子》就是遇挫者的心灵鸡汤 。这也许就是经常面临失败的曾国藩喜欢读它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