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导游词怎么写?( 八 )


站在望驾台远眺,但见左右泾水滚滚,奇峰异石,怪崖古穴,天光云彩,山色树影,壮观美景尽收眼中 。恍然间就像到了桂林山水之间的错觉 。
当你沿着软绵绵的小路,龙女眼泪变成的瀑布从百米高的山巅飞流而下,如白练垂挂,似银河倾泻,更像广袤的蓝天上偶然跌落的一片云彩,给弹筝峡幽谷挂上了一幅彩帘 。明媚的阳光照在迷蒙瑰丽的水雾上,幻化出一道绚丽无比的彩虹,蔚为壮观 。你站在百米瀑布下,临空俯瞰,听着龙女悲壮的故事,大有超凡脱俗之感 。
在这茂密的森林里,有许多浅浅的沟道,这就是“古溜套” 。“古溜套”是古人用来运输木头、烧柴的溜套,从山顶一直通到河岸 。据有关史料记载,六盘山林区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至民国时期,采伐的林木都从溜套溜到泾水或泾水支流的河岸,然后扎成木排从泾河水道运出去 。汉武帝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木料,大都是采伐六盘山区的林木,从泾水运到长安去的 。宋张仲彦是固原张易堡人,初仕宋为泾原路副将,知德顺军 。《金史·张仲彦传》里就有记载:“正隆时,金于汴京营造新宫,仲彦采运关中材木……,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 。”到了元代,蒙古人在六盘山建造辟暑宫,大量的木料也都采伐于六盘山林区之中 。
到了清末民初,山林里大树基本上采伐光了,林区周边居住的山民上山将山林里的树枝、灌木砍回家当柴火烧 。他们把砍好的树枝、灌木后扎成捆,也从古溜套溜下去背回家中 。
古溜套是六盘山区山民运输砍伐树木、柴火的古老生产方式,一直保留了几千年 。古溜套是古代山民劳动的智慧,是山民们用一滴一滴汗水冲刷出来的,它是六盘山区一种古老的民俗事像,从保存完整的古溜套我们看到了几千年来山民们劳动的艰辛与智慧 。
各位游客朋友,通过松软漫长的幽林小道,现在,我们来到了鸡头山下的龙头嘴 。我们就要从龙鼻梁下山,淌过泾水,去弹筝峡北岸的景点去看神奇的三乳峰,听龟山、听筝台、蛤蟆石的故事,寻访鸡头古道 。
秦始皇为了征服陇右的戎族,统一中国,开辟了鸡头道,建造回中宫 。传说他在此登临鸡头山,聆听泾水筝声 。《史记》、《资治通鉴》等许多史书和地方志都记载“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的史实 。
鸡头山鸡头高耸,如雄鸡报晓之状 。鸡头山松青柏翠,如雄鸡美丽的羽毛 。北面绝壁下有一条羊肠小道,绵延百里,这就是古“鸡头道” 。各代都在这里设关建卡,古有“鸡头览胜亭” 。
我们从龙头嘴走下去,淌水而过,再沿着北岸蜿蜒的小路逶迤而下,循着轰鸣的水声,遥遥望去,水和天连在了一起,水声狂澜怒吼,惊心动魄,令人却步不前 。再往下,就是漂流探险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