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匆匆》说课的心得体会范文有没有?( 四 )


二、听读结合,初步感受散文特点
在学生感受抽象的“散文”之后,何老师大胆采用听名家范读的形式,要求边听边圈画、标注表现“时间匆匆而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
名家范读,不仅训练学生倾听的能力,还创设了一种情境,一举多得 。当然,如果老师自己能够示范或发掘隐藏在学生中的资源,可能更直观、更亲切 。
交流环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句子到词语到段落,试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形散而神不散” 。
三、自主探求,进一步感受散文特点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指标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一看学生直面文字的时间;二看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心灵自由),若有且足够,则是;反之,则否 。我们看到何老师的课堂,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批注(即老师提出“默读思考,读通读懂其中一二处,能读出文字里暗藏的许多信息、能读出问题说明‘你是高手’”)用了足足五分钟,这是了不起的!
继而,何老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在学生阅读实践中总结方法:倾听(读书也是一种倾听)——思考——对话 。从本课例来看,此“对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静静地读书、思考,用心默默地与作者对话;第二层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思考所得发表出来,跟同学分享,如有同学读出“感叹”、有同学读出“惋惜”、有同学读出“无奈”,这是与同学、老师对话;第三层是把自己的所得(感受)带到文章中,以朗读的方式传达,即因文生情、缘情发声、以声传情,这是与作者、同学、老师对话 。
最后,迁移方法,自主品读,彼此分享 。
四、处理好两对关系(不止于这节课)
第一,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对关系 。诚如周一贯先生所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战略” 。只有战略对了,才有战术可言 。否则,“没有学生的努力,‘神马’都是‘浮云’”!
第二,处理好“动口”思考与“动笔”思考的关系 。我认为阅读教学若缺少以下三件事是不可想象的(虽然不一定在一节课中出现):一是缺少静静地读书;二是缺少学生质疑(包括对文本、对老师、同学之间);三是缺少动笔练习(包括圈画、批注、笔记、练笔、写字、做课堂练习等等) 。我始终认为相对“笔头思考”而言,“口头思考”——特别是一问一答、某一位学生的突出表现——是比较肤浅的 。因为学生可能虽然在说却不知道自己说什么(不少学生是看着笔记说别人的话)或者这边说那边就忘 。动笔则不然,“口说无凭,立字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