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自然风光的导游词怎么写?( 十 )


【普济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 , 位于浙江省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 。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 。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 , 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 , 遇狂风险浪阻隔 , 且有铁莲花围船 , 无法航行 , 只得上岸 , 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建此院供奉观音 。梁贞明年间(公元915—920年) , 扩大为寺 。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 , 香火始盛 。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 , 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 , 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421年)实行海禁 , 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 才迎佛回山 , 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 , 普
陀山寺院再次被毁 , 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 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蜂下 , 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 寺院规模宏大 , 一时甲于东南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 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 , 该寺除大殿未毁外 , 其余均荡然无存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 , 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 并赐额“普济群灵” , 始称“普济禅寺”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 , 扩建殿堂及用房 , 寺院因之规模宏大 , 前所未有 。
普济寺山门是一个石牌坊 , 四柱三门 , 高约20米 , 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 。坊内北侧 , 树一石牌 , 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传这是皇帝传下的圣旨 , 过去官吏到此 , 文官下轿 , 武官下马 , 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 , 名叫“海印池” , 亦名“放生池” , 建于明朝 。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 , 桥面平阔 , 北接普济寺正门 , 南衔御碑亭 。亭系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所建 , 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 , 高3米 , 宽1.5米 。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 , 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 , 书法遒劲刚健 , 可谓双绝 。东面一座为拱桥 , 称“永寿桥” , 长40米 , 宽
7.5米 , 高6米 , 系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36年)所建 。桥上石栏柱头 , 刻有狮子40座 。桥前有影壁 , 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 , 字高五尺 , 苍劲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