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古镇导游词如何写?( 六 )



瑶里古镇导游词如何写?


水碓主要由水轮、传动轴、扳头、碓杆、碓头和碓坑等部分组成 。水轮下面是排水沟 , 设闸板来控制水流 , 水轮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同步运动的扳头 , 扳头与碓杆的一头相搭 , 依靠其下压力量将碓杆扳起 。扳头随水轮轴转动 , 将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后与之脱离 , 碓杆前端则自由下落 , 顶端的碓嘴落入碓坑 , 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冲击力将碓坑内的瓷石击碎 。碓杆和碓头均为木制 , 碓嘴是套在碓头下端的 , 由河石制成 , 重约10公斤 。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块垂直砌成 , 而里面一方用的是栗木板斜打入土中 。木材比石材容易发生振动 , 碓嘴上下运动成弧线形总是向碓臼里面一方拨动石块 , 每舂下一次 , 里面一方的石块受到了反作用力 , 向碓臼中心推一下 , 就这样使石块上下翻动 , 最后全部被舂细 。将瓷石舂成粉状大约需要12小时 , 陶工们称之为“熟土” 。通常一天可以出两次熟土 。我们还可以看到传动轴非常长 , 于是陶工们只要在传动轴的中间用木架控制 , 可是木架和传动轴长期摩擦会摩擦生火 , 于是在用上面的竹子从水轮处引水长期滴在木架和传动轴接触的地方 , 一为了降温 , 二为了加强润滑度 。这整个工序溶合了水利动力学、机械学、力学、液体力学和陶瓷工艺学等诸多学科巧妙结合的产物 , 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陶工们的聪明智慧 。
工人们把“熟土”挑至对面的釉里作坊 , 经过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制作成釉不子 。说的这么简单 , 到底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傅是怎么做的吧 。瓷石舂细后 , 陶工用闸板截住水流 , 使水碓停止工作 , 然后用铲子将舂细后的瓷石粉铲入淘洗池中搅拌淘洗 。由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 , 大颗粒如石英颗粒等很快沉到池底 , 而瓷石细颗粒则水化为乳白色的悬浊液 , 这里要提到的是 , 为有利于瓷粉沉淀 , 在舂碎瓷石时陶工们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 。淘洗后 , 用木桶舀入排砂沟 , 其中较粗的颗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沟底 。悬浊液流入沉淀池 , 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以后 , 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 , 然后把沉淀池中的浆体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浓缩 , 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淀池 。再将稠化池中浓缩的稠浆舀到泥床上 , 待水分挥发至一定程度后 , 再用脚踩踏 , 这样做是为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气 , 同时进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 。踩完泥 , 用铁铲将其铲切成块状 , 再将瓷石泥分别放入预制好的一定规格的具有砖形内壁的木制模具内 , 制成形似砖状的泥块 , 俗称“不子” , 又叫“白不” 。然后放在通风架上阴干 , 一般至五成干就可以了 。每块不子约重2公斤 , 六面光滑 , 棱角分明 。在这样的作坊里每天大约可以做出80个不子 , 即160公斤釉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