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败给了“饿鼠效应”?

有多少人败给了“饿鼠效应”?
文章图片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 。
他把一群幼鼠分别放在不同的笼子里 。
甲组享受“最惠待遇”,提供充足的食物让它们饱食终日 。
而乙组则遭到“歧视对待”,只给它们60%的食物,故意让它们饿着 。
没想到,实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甲组饱鼠行动迟缓,没活满1000天便“英年早逝”。
乙组老鼠却活了2000多天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紧绷、行动快捷,就连免疫力也比“饱鼠”强 。
这就是著名的“饿鼠效应”:
适当节制,发展良好;过度满足,早衰短命 。
正如陈道明说的:“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
年轻时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
岁月渐长才发现,每一个不节制的行为,日后都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痛苦 。
有多少人败给了“饿鼠效应”?
文章图片

01
《礼记》有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
纵欲是人的本性,但是人生,就是不断克服本性的过程 。
作家柏邦尼说过她的一段往事 。
在她二十多岁的那几年,胃口好得出奇,从来不知道节制 。
那时她最爱吃自助,四两一盘的羊肉轻松能吃掉八盘 。
一到深夜,就约上朋友去烤串摊,喝酒吃肉 。
不吃串的时候,她就自己做饭,糖醋排骨,啤酒鸭,干锅肥肠,吃得满嘴油光 。
那个时候的她,就跟实验里的“饱鼠”一样,每天毫无节制地吃喝,体重一下暴增到一百三十多斤 。
连她自己都说:“这对我的身高来说是一个灾难 。”
父亲看着这样放纵的她,整日忧心忡忡 。
为了让父亲安心,她下定决心开始减肥 。
她戒了自助,戒了油腻的食物,不再胡吃海塞 。
一开始真的很难,当她开始习惯之后,便渐渐喜欢上了“微饿”的状态 。
因为微饿,一碗普通玉米面茬子粥,她都能喝出谷物丰盛的香气;一碗简单的米饭,只要浇上一点点肉酱她便觉得是天堂 。
就这样,她前前后后瘦了将近40斤,这时的她,开始欣赏镜子里全新的自我 。
就像闫妮说的:“有时候,人自身的节制还是一定要有的,有了之后你会发现还有另一种风景 。”
现在的你,可能觉得,多喝一杯酒,多吃一口蛋糕,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所以,选择了一次又一次地放纵自己 。
可是,十年后,二十年后呢?
要知道,人生最后十年的你,是由每一个当下的你决定的 。
02
心理学家休·麦凯曾在《欲念心理学》中,提到了一个“欲望-幸福”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