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读后感100字( 五 )


他在都市无法被自己的父母承认 , 而回乡的欲望也被妻子鄙夷 , 他是这个现代社会里最无奈的一代 , 因此他把希望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还未开化的下一代身上 。其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父亲是更接近自由的个体 , 他有了挣脱的自觉性 。
而父亲应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过渡 。他虽想在都市发展 , 有着先进的观念 , 但骨子里还拥有乡下的"自由意识" 。他并非从工业化孕育出的"机器" , 也并非以粗鄙为特征的不入流分子 。相比之下 , 母亲已被都市的"自律"所桎梏 , 而祖辈也无法从泥土的浸润中解脱 。父亲的理想应该并非使哪一方完全降服于哪一方 , 而是使二者结合 , 让下一代成为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的人 。
而作为未开化的"我" , 在祖辈的执念、母亲的凝视和父亲的关怀下 , 不知是否能承担这迷惘的时代衍生出来的重任呢?
「读后感」下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读后感100字】布雷顿角 , 是加拿大新斯科特省的一个岛屿 。麦克劳德的故事世界以它为中心 , 几乎再无别处盘踞其内 。它孕育了祖祖辈辈的生命和理想 , 也吞噬了无数的血肉 , 埋葬了无数的骨尸 。大海在骤暖忽寒 , 送春迎夏的岁月更迭中仍旧与苍穹为伴 , 白天它思忖着让又一次踏浪而作的劳动人民通向哪条命运的归宿 , 而夜晚与波浪便一同沉寂在星河之下 。好像这临海的村庄是世外桃源也是万丈深渊 , 因为这份独特的安宁 , 是用数不尽的生命陨落所浸染的血色换来的需要用一辈子去守护的“馈赠” 。说不出来最喜欢哪一篇故事 , 看到有人说《海风》与《都柏林人》很像 , 其实除了都是以叙述不同人生的方式去展示一座城市的这一目的之外 , 其他根本没有什么地方是像的 。《都柏林人》的人们确实有着各不同的人生 , 无法说谁与谁经历相似 , 相似的只是在同样压抑的空间展现的瘫痪的精神困境 。而《海风》则不然 ,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都市隔绝的村庄 , 看似平行无交集 , 但这样的平行人生其实是在同一条轨道行驶 , 他们所历经的生与死并无本质的差别 。幼年生于海边 , 血液里流淌了海风的味道 , 青年开始拥有将经历一生的自然劳作 , 而在最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 会落得溺于海里、埋于巨石或坠落于悬崖的结局 。而后在海风响起号角的某一天 , 他不完整的身体 , 带着支离破碎的记忆 , 也将随着飘荡的沙石 , 成为四海为家的旅客 。而完整的我们 , 实则也是风景下的旅人 。现代人经历了漂泊 , 社会的加速状态让人与乡土的羁绊变得越来越淡 , 他们会往与诞生的摇篮相反的地方行得更远 , 浏览更多的风景 , 跟随着更加纷乱的生活去流浪 , 去获得与世无争的自由 。而布雷顿角的守护者们 , 一切给他们留下的岁月记号 , 都只与这一地有关 。逼近死亡的人不会前往去“伤心的拐角” , 习惯海腥味的弃子不会融入金碧辉煌的世界 , 顽固观念的枷锁捆绑使某个孩童不会再次迈进赢得三十一加元的乌烟瘴气之地 , 只有 , 下一代要么离去、要么重复被海洋和煤矿侵蚀的生命轮回的结局 。总有人喜欢把张爱玲的名句单独拎出来称赞:“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 , 上面爬满了虱子 。”我不懂 , 是因为用词的精妙 , 还是因为做到了感同身受?我真的不懂 , 我提出质疑 。这样沾了虱子而仍华美的袍的比喻 , 对于有人用一辈子的艰辛换来的还只是普通人的一生 , 可以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嘲讽 。有些角落的普通人 , 他们的生命只是缝缝补补的布 , 只能偶然在海浪的眷顾下捞到一颗贝壳 , 就足以刻骨铭心 。每个人看这些小说 , 都会悟出不一样的道理 。也许关于人们之间隔膜的反思 , 也许关于生与死的感悟 。而它们最深刻地给予我的是平凡的人用苦难去守护的一辈子 。他们的一辈子都是由土地和海风孕育的馈赠 , 有些即使失落了 , 也会永生永世流淌在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无尽的血液里 。(真正想说 , 作者对情节发展的掌控太棒了!写的太好了!故事太妙了!译者也太绝了!能读到这么美的作品 , 我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