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机遇》读后感精选( 二 )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机遇》读后感(二):学术界有大咖
这是我读的第四本中国经济50人“长安论坛”演讲合集 。其中有四篇我认为很好,其中三篇来自学术界,可见,对既往发展过程做总结,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架构才成 。
“理解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作者是社科院工业研究所所长 。把工业化作为中国发展进程的突出特征,建立了一个衡量工业化的指标框架和分阶段标准值,其中涉及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的显著性、人口城镇化、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以此区分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通过这个架构,将发展的很多维度包容在其中,基于此扩展开来,总结中国工业化过程,展望未来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
“我国农业重回规模化发展之路”,作者许善达 。许是老税务出身,此次关注农业,最出彩的地方还是算账 。从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倒挂,延伸到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从当前农业合作社收益分配状况,延伸到土地承包权问题 。老先生会算账更会讲故事,读起来代入感很强 。这里转其中根据邢台调查的两笔账:1)按照合作社经营的财务,农业收益净值分配包括三个部分:土地流传方得70%,职业农民得20%,合作社分10% 。2)一亩地流转出去,承包权可以分得小麦500斤(1.1元的价格)、玉米500斤(0.7元的价格),合起来就是900元,就是说,农户无论自己干什么,每年都会有这900元的稳定收益,所以,土地承包权已经具有了社会保障的性质 。
“金融改革的经济学”,作者是北大的黄益平 。这一篇很难总结,我这里偷懒列出他讲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政府在改革期间保持了对金融体系的高度干预;2)为什么这样的抑制性金融政策没有阻碍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和金融保持相对稳定;3)为什么最近几年关于“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抱怨越来越多;4)我们国家的数字金融是如何领先全球的;5)中国这几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怎么积累起来的;6)未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会是什么样子 。夹叙夹议,把现象放在理论架构上,读完还是会长一些见识 。
“国家资产负债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社科院张晓晶 。以李扬为首的这个团队编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已经有十余个年头了 。我过去看过他们出版的书: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来自国民经济核算,受基础数据来源限制,其估算方法则有很强的假定,所以我对他们的估算结果曾经多少有点不以为然 。此次读他这篇演讲稿,尽管只是提供了一些面上的分析要点,但所提供的数据还是能够反映一定问题的,尤其是他们运用编表结果做分析的视角和关注点,你如果原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看一看应该能够开阔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