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隔绝的女孩读后感锦集

被隔绝的女孩读后感锦集
文章图片

《被隔绝的女孩》是一本由[荷] 巴尔特·范埃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被隔绝的女孩》读后感(一):没有家庭,就没有故事
对于影响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好像更关注政治博弈和军事角力,这里没有“人”,只有国家、集体、组织,只有由冷冰冰的统计数据呈现出胜败与生死 。而本书选择了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中的一员,探寻一个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被送给非犹家庭抚养的女孩的经历 。按照“正确”的叙事方式,她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灵巧听话,勤敏好学,因为寄养家庭是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她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失去自我的女孩的痛苦经历(她也代表了成百上千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孩子) 。年幼的她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她没有亲历纳粹抓捕行为和战争场面却突然遭受巨大的生活改变 。她辗转于不同家庭,有和善的有严厉的,有亲切的有淡漠的,形势紧张时被带着到处躲藏,藏匿密室时被性侵 。所有的经历她必须全然承受,没有人给她一个解释一个拥抱 。她抵抗痛苦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飞起来了,“独自一人久了,就不再观看这个世界了” 。关闭与世界联系的情感通道是应对灾难的一种自我保护,可是当生活恢复正常,她发现众人的悲喜均与自己无关,失去所有亲人的她开始否定自我存在的意义 。“没有家庭,就没有故事”,他(她)只能是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经历了这些痛苦,谁还有权利去要求他(她)们感恩,要求他(她)们平顺地融入这带来无尽苦难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极大的震撼,评判人或事一定是多元的,所谓“同理”有时也是一种残忍 。
《被隔绝的女孩》读后感(二):隔绝与圆满
就像看一部电影 。
作者巴尔特以自己的行踪和利恩的诗集作为线索把关于主人公利恩在二战及其以后的近乎模糊的记忆串联起来 。利恩是二战中被送往各个家庭避难的众多孩子之一 。她的一生坎坷,儿时从海牙被送到多特,再被送往几个地方当养女 。有对她好的,有对她坏的…反反复复,十二岁的利恩重回多特 。但一切都已经变了,她与范埃斯家开始有了隔阂,她第一任丈夫不理解他…她曾吞下大量安眠药,即使她有了三个孩子 。“被隔绝的女孩“,不仅指在战争期间利恩与外界的隔绝,也指代了她回归后,范埃斯一家对她的隔绝,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隔绝…姨妈(妈妈)可能不希望她回来,姨夫(爸爸)可能想过要侵犯利恩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折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