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读后感100字( 二 )


我曾到过陕西,相对于我所生活的皖南山区而言 。陕西的天没那么蓝,水也没那么清,黄色可能更是主色调 。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贾平凹先生对于清风街的爱与叹息 。这体现在他走出乡村几十年后,依然能跃于纸上的民间语言,尽管粗俗却真实接地气;体现在他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楼里,依然能萦于鼻息的乡土粪骚屎臭;体现在他只身一人待在书房里,依然能贯于耳中的家长里短 。这是每个真正生长在农村的人的亲身经历,尽管生活在祖国的不同角落,但乡土文化是共同的 。
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是不会停下脚步的,很多农人不在种地去城里上班;猪圈羊圈中堆满了弃用的农具;餐桌的青菜豆腐换成鸡鸭鱼肉后又换回了青菜豆腐;邻里间在田间地头的相遇没有了,彼此的问候也少多了 。林间溪边再也找不到嬉戏奔跑的孩童了,那群孩子长大成人了 。不知道还有谁会记起他们的超能力,仿佛可以和一切对话,可以和一切做朋友 。枝头的小鸟总是嫌弃他们似的到处乱飞,却又不舍得离开他们,树干上的蝉永远在跟他们捉迷藏,一靠近就噤了声,但刚一离开就高声鸣叫起来,胯下的老水牛总是温顺地将他们驼到蜻蜓和蝴蝶争相起舞的水草边,但吸引他们的却是远处山脚下招摇的野果 。多数情况下他们总是一群一群的,但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不会觉得孤独,墙边的矮花丛中也可以找到新的朋友,可能是害羞的蚯蚓,也可能是着急的蚂蚁,伴着屋内收音机中传来的黄梅戏,一片紫薇叶都会让人引起无限遐想 。
于我而言,逝去的是乡村生活的丰满的童年,于贾平凹先生而言,逝去的是乡土文化的根脉 。但是现在的人们依然可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找到快乐,我们总是忧思逝去的,也许我们正在迎来更好的……
《秦腔》读后感(三):一粒尘
这是贾平凹的一部关于秦地农村的小说,给那个他逃离了又不断被牵着的农村立了一座碑 。通过夏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主线,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铺开了写,像一只大网,到最后,网上的结点越来越少,快撑不住了 。
一直觉得作家应该书写历史的,可以用小说或者其他文体,重要的是记录,记录那个不寻常又很平常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个地点的特别之处 。让后代回头读起来,会感叹:啊,原来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我都不知道呢 。正巧,这本书具备了这样的气质,当然这是我读到后面才发现的 。
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作品,说实话,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学有着偏见,觉得满屏色情,没有色情就写不出来似的,这本开篇也是,不是傻就是疯,不是屌就是X,读起来很难受 。再加上平铺直叙流水账一样的描述,真是很想弃了,但是强迫症是读了就要读完的,想到四十多万的大部头,就抓空读几十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