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 六 )


内页
72岁的汪曾祺还依然对童年时父亲用胡琴的“老弦”扎成的“蜈蚣”风筝念念不忘,春天的麦地里,父亲带着几个孩子在田野里奔跑,蜈蚣飞在天上像活的一样,这样的记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陪伴一生的美好 。
这么有情趣的父亲陪伴着,再加上地主家足够宽大的房屋,汪曾祺的童年生活得极其自在,回到老屋,他清晰的记得那颗他时常爬上去读书的树,也记得那些花园里四季盛开后被他采来送到奶奶、姐姐各个房间的花木 。
所以汪曾祺在写沈从文的时候写了一句“自由的童年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基础 。”
汪曾祺的求学,19岁以前在家乡,小学、初中,都是在高邮 。
内页
【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下课时去街头的各个店铺里看,这是作家从小养成的观察和积累 。
读汪曾祺的文字,你很容易就可以读到作家从小时候就对事物的好奇和关注,他的灵气被家人很好的保护和培养,不论是练字还是作文,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
他是个从小就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这样的情趣源于家庭的氛围渲染,更源于他自己多年的沉浸 。
汪曾祺画画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气质 。”他对于读书是有明显的偏好的,自己喜欢的书,反复读,看不进去的书,名气再大也不勉强自己 。
到了西南联大,是奔着沈从文去的,海路到了昆明,却染上痢疾,差点一命呜呼,昏头昏脑的上考场,幸运却又是必然的被录取 。
内页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习,汪曾祺说自己是散漫的,文字间我们可以读到的是当年西南联大不可复制的诸位大师和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和自由——而这正是8年西南联大培养出举世罕见的人才的真正核心教育观念 。
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复述汪曾祺在《愿少年乘风破浪》中写到的诸位老师,坦白讲看到他的这些求学历程,我是充满着羡慕和嫉妒的,在那个战火频仍的艰苦动荡的年代,师生们没有被贫穷和不如意打败,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最让人钦佩的——正是这样的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这,正是我想要儿子在初中这个自我高速发展的阶段想要持续领悟的 。
内页
沈从文教学写作,反复对学生讲,一定要“贴到人物写”,而汪曾祺正是将这样的写作运用到极致——“氛围即人物” 。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繁复的结构,更没有深奥的主题,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般的看似平淡质朴却又如那淡淡的兰花香,回口间让人极度舒适 。
内页
“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读汪曾祺的文字,正如这些白茶花,你看或者不看,我都在这,安安静静的,欣然的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