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折叠》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章图片

《北京折叠》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北京折叠》读后感(一):北京折叠
“他想告诉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坐着,当裙子盖住膝盖,微微一笑露出好看的牙齿,轻声细语说话,那样才有人爱 。可是他知道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些 。”
折叠城市五十年家间,第三空间的建设者的孩子都已经人到中年,他们在暗无天日的底层庸庸碌碌地生活,毕竟他们的一天只有十二个小时 。有点赛博朋克的感觉但又不是赛博朋克,更像是一个超写实的魔幻都市 。最可怕的是老刀看清了真相,却不能改变,那有什么意义 。
《北京折叠》读后感(二):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北京折叠》经典读后感有感】反乌托邦式小说让我深深感受到分层太可怕了,智能时代带来的不仅是富裕,也许会带来贫富差距的鸿沟 。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人们的生活差距很大,无论从认知层级还是从生活方式,虽然都在一个城市里,可是享受到的物质资源却截然不同 。话语权掌握在第一空间的手里,可是第一空间的人们一般只会想到自己的利益 。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 。如何打破这种垄断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难题 。科技应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而不是反过来吞噬人 。
他们分在不同的空间本来就有失公平,若分在一个空间也许会引发更尖锐的社会矛盾,如何兼顾更多人的利益,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使更多人得到滋养?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
《北京折叠》读后感(三):《北京折叠》和《寄生虫》
看完北京折叠,跟看完寄生虫的感觉有些类似,但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
同样关注东亚国家日益突出的阶级分化问题,两部作品都以底层人物为主角,也都展示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聚焦于希望从底层向上实现阶级跨越的两家人,先扬后抑,戏剧性很强;而前者更像是一份未来社会的纪实文学 。通过文字,我们得以跟随垃圾工老刀穿梭在三个空间中,用我们的眼睛看着不同阶级之间巨大的差距,看到差距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感受老刀在把自己的生活和更高阶级对比后,那种“连看清真相都成为奢侈,遑论改变”的无力与悲凉 。比起寄生虫里善于钻营的穷人,北京折叠里的底层人物们更温和,更像是被生活无奈地推着走,终日忙忙碌碌求一份温饱,为了上流社会的人们毫不在意的蝇头小利拼尽全力 。更残忍的是,他们的劳动在机器时代毫无价值,只不过是被上层阶级塞进黑夜里、从能被看见的地方消失的手段罢了 。有什么办法?作者没说,寄生虫的导演倒是借主角的想象给出了一条路:底层阶级通过奋斗,合理合法地跻身上流社会 。但在现实生活中,走通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