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北京折叠作为中短篇小说,竟能传达如此之大的信息量,可谓笔力千钧 。
《北京折叠》读后感(四):慌乱压抑的“卷”
原理只有一个,我粘上来
看到第二层阶级的时候,看到的是做金融的人,想到了自己 。很搞笑,永远也上不去,永远也不去捡垃圾 。就是终日庸碌,但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底层,而已 。
以下是粘的片段:
【“这事儿啊,不好说,”老葛砸了口酒,打了个嗝,“我看够呛 。关键是,你得知道当初为啥弄人工处理 。其实当初的情况就跟欧洲二十世纪末差不多,经济发展,但失业率上升,印钱也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 。
他看老刀一脸茫然,呵呵笑了起来:“算了,这些东西你也不懂 。他跟老刀碰了碰杯子,两人一齐喝了又斟上 。“反正就说失业吧,这你肯定懂 。”老葛接着说,“人工成本往上涨,机器成本往下降,到一定时候就是机器便宜,生产力一改造,升级了,GDP 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 。怎么办?政策保护?福利?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 。你现在上城外看看,那几公里的厂区就没几个人 。农场不也是吗 。大农场一搞几千亩地,全设备耕种,根本要不了几个人 。咱们当时怎么搞过欧美的,不就是这么规模化搞的吗 。但问题是,地都腾出来了,人都省出来了,这些人干嘛去呢 。欧洲那边是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可是这样没活力你明白吗 。最好的办法是彻底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再给他们找到活儿干 。你明白了吧?就是塞到夜里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次通货膨胀几乎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 涨了,底下的物价却不涨 。人们根本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