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二 )


对于每篇文章的读后感不一一赘述 。阅读的过程类似开启盲盒的过程,有些文章像散文一般流畅轻盈,令读者可窥见作者的有趣灵魂;有些文章偏于“一本正经”,大量的引用和论述虽学术气息更为浓厚,却不乏作为相关领域的reference 。而不同文章的内容更为博杂,可看做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一次以策展性为中心的漫游 。
最后,应当感谢译者将这样一本作品引入国内 。作为曾经的“哲学生”和“艺术生”,深感学生时代应更为广阔地涉猎不同种类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式 。本书看似主题单一,却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参考的思维方法,这种开阔和自由的眼界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或许仍有待发挥 。
观展完毕,打卡拍照(写书评) 。
《策展哲学》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一个展
我挺喜欢看展览的,因为觉得展览是一个浓缩型的知识吸收器,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里,用最短的时间可以接收到最多的知识和信息 。比如一个中国玉器展,几百平方米的展厅里就能浓缩几千年的玉器发展 。虽然展览中展示的文物是经过相关专家按照一定标准挑选的 。也就是说我在了解这段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客观获得知识外,其实也是“被动”接受展览主办方主观意识,因为标准本来就是客观中的主观 。
回到这本书,第一次看到书名是被策展两字吸引的,因为喜欢看展览,所以想知道关于展览的东西 。而哲学,对我来说是相对陌生的,除了高中时学过马克思唯物主义相关哲学理论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在学文科时老子孔子孟子的一些中国古代哲学 。所以便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策展与哲学这两样事物联系起来 。除了题目,封面的设计也是吸引我的因素之一 。黑色的底,烫银的字,我说不出它所属的艺术风格的名字,但很肯定这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典型表现形式 。而我本身很喜欢这种风格 。尤其封面上的字体和图像都是倾斜的,给人一种运动感,仿佛要冲破方方正正的条框,而这种设计在看完书后发现真的很契合书的内容 。
纸质和排版也很让我愉悦 。我对纸有特殊的偏好,一款手感极佳的纸,有时可以让我忽略书的内容而为之付款 。然后书便成为一种文玩,被我不时拿在手里,摩挲纸面,感受指腹与纸摩擦间生出的触感,并陶醉其中 。
说回书本身的内容,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编排 。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题目其实对我的认知领域来说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这书的深度已经超过我原本的想象 。可让他沦为一件把玩的文玩又终归不太好,于是便硬着头皮,尝试着用有限的知识体系去了解策展领域的理论思维 。
书围绕策展性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讨论,虽然一开始书的编著就说了无法给策展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而这给讨论提供了可能 。毕竟一个确定的东西就不需要讨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