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必破万卷( 二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我一直坚信,在同等效率下,做一件事投入的时间与它产出的质量成正比 。一件由手工艺人精心设计、认真雕琢,一针一线缀上细密珠玉的衣裙,一定比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更有质感 。
同样,读书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读书的效率远比速度重要 。最关键的不是这本书是否成了我们读书列表的一部分,而是这本书是否成了我们大脑的一部分 。同样是读莎士比亚,有的人可以流利地背诵里面的每一句至理名言,有的人却能真正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深意 。哪一种才是真正的阅读者?答案不言而喻 。
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知识量,而是看他思想的深浅、格局的高低 。
读书是盖楼,不是搬砖
《哈佛幸福课》一书说到,现在的教育,就像是把每个人当成一只盘子,在上面不断堆砌食品 。这些食品不过是信息本身,我们对它的理解,只是浅尝辄止,仅仅是知道了、关注了而已 。
而这些未经加工和整合的知识,就像多余的食材一样无序地堆在一起,利用率极低,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幅度缩水,最终变成了厨余垃圾 。
这种学习模式,我定义为“伪学习” 。伪学习者的通病,就是出于不自信的心理和对学习目的的错误认知,用大量的知识填满内心的空虚,相信学习知识的多少与真实的进步一定成正比 。当然,我们必须肯定伪学习者上进的初衷,但是,不得法的学习模式只会让我们变成知识的搬运工,而绝非智慧的生产者 。大量未经理解的知识涌入大脑,反而有可能会给大脑带来更多负担 。
《社会动物》一书提到,一说到学习,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接触和获得陌生的、全新的知识,很少意识到学习的本质是对知识(其中包括大量的旧知识)的整合,是对知识的重新建模 。
学习不是搬砖,而是盖楼 。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从书上还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各种知识,经过每个人独特的理解,逐渐形成了每个人自己所独有的思维模式 。而它就形成了房子的基本架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把新学到的东西搬运回来,经过比较、过滤和筛选,将处理过的有用的信息作为组成房子的建筑材料,不断在原有的构架上进行累积和构建 。
如果说学习过程是出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那么吸收过程就是筛选合适的材料,加工后完善结构的搭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体系也在不断升级,我们伸到外界的触角也会随此越来越灵敏 。每一次接受新知识后的搭建过程,都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加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步骤,也是赋予大脑更强大生命力的秘钥 。
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于他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在既定领域里,有没有得到思维和认知的提升 。如果知识量不能转化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不能裨益思维大厦的构建,不能成为自己分析处理问题的工具,那么它们只能是占用大脑空间的垃圾 。
-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说的真好)
- 为什么要多读书,这10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 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读书时偷懒,赚钱时矫情
- 汤圆|煮汤圆破皮是怎么了
- 新年最好的活法: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 新年最该坚持的三件事:多读书,勤运动,早睡觉
- 小伙计破无常案
- 你不必非要在三十岁前结婚
- 曾国藩:读书要慢,行事要拙,做人要诚
- 愿少年乘风破浪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