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1、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陈年普洱茶是一种有着记忆的茶品.作为一种向后看的茶,它浸润着岁月的秘香.在它的浓酽和醇厚中,贮藏了时间的重量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一起来看看 。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1
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我们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是“俭、静、和、敬” 。与中华茶文化基本精神既相通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俭”即俭朴,返朴归真 , 清茶一杯;“静”即清静,清心寡欲,人 , 相敬如宾 。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茶事及人际交往之中 。
从普洱茶马帮进京,到普洱茶价格跳水,普洱茶在三年内过山车一般的发展 。随着世界金融海啸冲击 , 普洱茶虽说没有进入冰封时代,但茶农经济收入跌至谷底 。
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著名茶人茶友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玉亮女士谈普洱茶文化传播渠道,普洱茶已经尝试了多种渠道传播 , 收藏、投资、品牌化运作 。市场成效甚?。负醪荒苤С耪霾? ,更谈不上健康的发展 。玉亮认为普洱茶产业想获更大发展必须把普洱茶文化建为首要渠道 。普洱茶应是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普洱茶文化需要最简单的方式来传播,方便每个茶友体验 。
普洱茶文化的传播:茶友是普洱茶主流消费群体 。没有了茶友 , 茶品就没有了生机 。茶友链就是各个不同的社会层次的链接点 。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2
关于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
对普洱茶文化的认知和感悟是“俭、静、和、敬” 。与中华茶文化基本精神既相通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俭”即俭朴 , 返朴归真,清茶一杯;“静”即清静,清心寡欲,人,相敬如宾 。使修身养性 , 陶冶情操寓于茶事及人际交往之中 。
普洱茶的各类观点目前应该化繁为简 。茶之道在于品,在于一种思想心态,如何品饮一杯普洱茶,就是这篇文中要说的重点 。学茶者首先会喝茶 。
普洱茶之韵
韵味是一种较飘眇的感觉,每人的理解不尽相同 , 但又真实存在 。
普洱茶之韵,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 。茶韵 , 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 , 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 。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 。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
可见,茶韵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官色彩,故常常是只可描述不可定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但茶韵无论它怎么飘渺不可琢磨,总是依附在具体的茶香茶味上面的 。个人的体会是 , 茶仅有香而没有气,仅有清而没有幽,茶汤仅有柔滑而没有骨,是不容易产生茶韵的 。气和韵是紧密相连的,有了气韵 , 茶就有了活性,气韵流动了,茶韵就好感受到了 。茶的清也还停留在具体的感官上,而有了幽就升华到心灵的感受上了 。而强调骨感,就是强调个性,强调醇厚沉稳 , 给人以厚重感 。
个人认为认识普洱茶之韵首先要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山韵,一是体韵 。
要认识普洱茶的茶性,首先就是要理解和认识其特殊的茶区之韵,也就是常说的“山头气” 。
张天福说:凡茶香种种,不外呼品种香、风土香、加工香 。
普洱茶的生茶以风土香,或者叫地域香为主导,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香气和滋味大致判断出产的地域:
思茅的茶口感柔和香气饱满但味道稍淡 , 缺厚重;
版纳的茶口感厚重、稠浓,香气飘,后味偏苦;
临沧的茶香气高、味道足,但不够醇和,偏涩 。
山韵就是能代表着各个茶山的特殊气息及滋味,大家所熟悉的班章,易武,景迈等都有其特殊的香型及韵味特点,有经验者在可以在某些特点明显的茶区干茶里闻香韵而知茶区,或者在冲泡一刹那扬起的幽浮之香里感受到山野之韵,但“山韵”并不容易用词汇表达,云南茶山众多 , 想熟悉一切的山头韵味并不现实 , 但作为一名品茶者,一定要学会品其韵 , 享其韵,先从近年的山头纯料开始 , 把春茶里的头采、二采及秋茶等逐步体验及品试,找出其香味及滋味特点 , 最好是自己做了些香味滋味的笔记 , 一个茶区(山)地把体验积累 , 把学在于品在于玩的过程中,自然学有所成,总之 , 一切都是要靠多接触多体验 。
普洱茶除了特有的山头韵味之外,优质普洱茶还会出现绵长的体韵 。对于品饮而言,韵又分为:腔韵、喉韵和身体的意韵,总称为体韵 。体韵,也正是普洱茶与其它茶类的有所区别及其魅力所在 。一款能有着令人迷恋的浓浓山韵的普洱茶,就是最能体现出云南茶的独特滋味 。普洱茶滋味的延伸、难忘、回味、变化、舒畅, , 等都可以成为韵的条件,有人认为回甘就已是茶韵,那样说就过于片面了,茶之体韵,应该是茶滋味在意识中的延伸 。体韵,其实也很个人化,感受到的程度与首先是与茶质有关 , 同时也与品者的身体状况及认识的层面有关,要理解较为飘渺的体韵,经验多寡更是一件很重要的前提 , 所以,普洱茶,要多试多喝多对比 。经验多了,茶之山韵及品者体韵也渐渐清晰 。
正所谓:人无骨,如何立世,茶无韵,岂能有魂 。普洱茶的终极追求就是寻茶之韵!暗香厚韵,就是普洱茶的真实写照 。
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3
普洱茶—有感
普洱茶是一款历史悠久的茶种,喝普洱茶能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无限的遐想与快乐 。然而身在海滨城市的我,对普洱茶的了解却甚少 。
自从2004年来到云南工作后 , 有幸接触到了普洱茶,于是便被普洱茶吸引,直至迷恋上了普洱茶 。
普洱茶虽说品种繁多,有班章、冰岛、昔归、帮东、南糯山等等 。有春茶、明前茶、雨前茶、夏茶、秋茶之说 。但是让我痴迷的当属早春生茶 。
春茶:由于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 加上茶树经头年秋冬季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 , 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所以,春季不但芽中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 , 而且与提高茶叶品质相关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也较丰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为鲜爽 , 香气更加强烈,保健作用更为明显 。加之,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 , 因此春茶 , 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 。所以,众多高级名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等 , 均采制春茶前期,普洱生茶也是如此 。
生普洱:未经渥堆发酵加工 。故其活性成分较多,可以起到清理肠道、降脂减肥、提神降压等作用 。中医认为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 。普洱生茶较适合年轻人群饮用 。中老年人群和孕妇以及失眠、溃疡、感冒发热等患者,则不宜饮用 。即使我现在已到中年,但是处于对普洱茶的喜爱我也坚持每天都要喝上一两泡 。不过在此我也建议中、老年茶友喝生普洱下午喝比较适宜 。
普洱茶一种多么神奇的饮品,你给多少人带来了生机,又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 。愿茶友们一生有普洱茶相伴,感受大自然的恩赐,拥抱普洱茶带给人们的健康和快乐吧 。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文章插图
2、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范文茶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那么我们队茶文爱护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 , 一起来看看 。
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篇1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 。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 。于是 , 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门艺术一旦有专门的工具、有特别讲究的表现方式、有典雅的欣赏模式便称之为道 。如书有书道、剑有剑道,同样,茶有茶道 。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参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国人 , 这道就走出了国界;那国如果也普遍好于此道,茶道便得到发展,不再受一国文化的羁绊,而是有更大的法则 。下面 , 我就从茶具、茶艺、茶道三个方面来论述茶文化 。
一、茶具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 。社会上嗜茶成风,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 。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 , 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 。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 。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 , 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 , 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 , 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
茶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 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和宣传性茶艺 。表演性茶艺,着重于表演 , 同时泡好一壶茶也很重要 。实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叶的内涵物质充分溶解到茶汤中,使营养成分和口感达到最佳效果,适当照顾好艺术性 。宣传性茶艺则是企业或者茶乡为了宣传自己的茶文化,把当地文化和茶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推出的少数民族茶艺等 。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 , 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
三、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茶道”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 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 。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 , 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 , 旨在享乐人生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 , 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 。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的广泛,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
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篇2
关于茶艺茶道课程的总结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 。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 , 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 。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 。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 。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 , 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
最后我发现 , 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 。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 。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 , 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 。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 。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 。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 。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 , 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 。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 。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 。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 ,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
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篇3
茶艺心得
在公关礼仪课实训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于茶艺的相关知识 。在以前不懂为什么人们老是喜欢茶艺,在我看来不过就是喝口茶而已 , 但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我才真正的了解茶艺 。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 。
我们主要了解了几种茶的泡法,如绿茶、普洱茶、花茶和铁观音等 。在没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时,我知道的茶类很少,但在学过之后,才知道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种类,仅咱中国就已经有很多了 。基本茶类就是绿、红、白、黄、青、黑 。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的加工方法让我大感茶的复杂以及深刻的内涵,这些都蕴藏着高尚的品质 。与此同时,也学习鉴别鉴别茶的好坏,让我不禁感叹茶的奥妙和精深的内涵 。鉴别茶的好坏 , 选择好茶叶很重要,一般来说,判断茶叶的好坏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即察看茶叶,嗅闻茶香,品尝茶味,分辨茶渣 。茶艺的形式可以分为五个要项 。第一要项是选择茶叶 , 第二要项是茶具配合,第三要项是泡茶用水,第四要项是纯正技艺,第五要项是品名环境 。
后来,学习了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和技巧 , 看着视频 , 主人公的泡茶动作是那么的优雅高贵,深深地震撼着我:天底下竟然有如此的泡茶方法,也竟有如此的讲究,这必定是懂茶的人才会的享受吧 。泡好
一壶茶的技艺有三大要素:第一是茶叶的用量 , 第二是泡茶用水的温度 , 第三是浸泡的时间 。用量就是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时间 , 就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 。泡茶用水需要讲究 , 好茶需要好水 。
把茶看作是造物主送给人类的一本教科书,它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 。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来源于人们较高的艺术修养 。让我们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弘扬茶的文明,广泛提高艺术修养,推动社会的高度 。我要用我所学,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次的茶艺实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相信茶艺会伴我一生,也会丰富我一生 。
>>>下一页更多精彩“对茶文化的认识范文”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文章插图
3、我们茶文化的感受是什么?茶,从古至今,历久不衰,我想,主要原因是,茶不仅仅是饮水,更是一种艺术 , 一门关于人生的独特哲学 。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 。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茶叶不仅仅是一片叶子,它还承载着很多与茶有关的文化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产地、不同茶种、不同工艺,形成从外形到内质别具一格的品质特征 。
虽然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 , 我们的茶文化历史渊源 。但是我们没有把它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反而让我们的邻国日本捷足先登了 。
茶文化就是一种清新和敬的文化 。除了饮茶本身对身体有好处,它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饮茶不但能带来健康也能带来快乐 。
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精神却着实有切身体验茶文化中的爱与定,使我感受良多 。阳光抚摸着大地,关爱着老幼 。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文章插图
4、通过学习茶文化课程有哪些收获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茶艺,
这种将礼仪、礼节、礼貌溶于一体的艺术活动,
能使孩子在高雅有趣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是有益身心的亲子新风尚 。
少儿茶艺受欢迎
越来越多家长选择周末带孩子去学习茶艺,
这种既轻松快乐,又可以学习礼仪文化的活动,
受到许多家长的一直好评 。
不少家长说:在学茶的过程中,让孩子心灵放松,
学会更好与其他人相处,也知道要体谅别人 , 
懂得照顾和关心人,孝敬父母等长辈 。
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坚持学习茶艺,
成长为一位戒骄戒躁、气质优雅的人 。
学茶过程培养心性
学习茶道,小朋友们要围坐在茶桌前,
茶桌上放置着茶桶、茶杯、闻香杯、茶托、茶壶等茶具 。
在老师的教学中,烫杯、赏茶、投茶、冲水……
孩子们有模有样、一丝不苟地泡茶 , 
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
泡好茶 , 为父母亲手献上一杯,
让孩子学会感恩 。
这些都是儿童茶艺的诱人之处 。
儿童学茶的收获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首届优秀特长生少儿茶艺高级培训师邢昱莹表示:
少儿习茶将礼仪、礼节与礼貌融为一体,
让孩子们在识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循序渐进的将感恩、知礼、行礼导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促进孩子身心和谐成长!
可以了解到茶叶的文化,历史 , 种类 。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

文章插图
5、品茶感悟茶文化 品茶感悟茶文化
导语: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 , 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茶作为一种饮料,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
由于茶树鲜叶有较强的灭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叶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鲜叶子,作为药用,后来发展为熟吃,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直到今天,成为与咖啡、可可并行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写出了品茶之境 。当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 , 妙玉向众人献茶之后,请宝钗、黛玉去吃体己茶 , 宝玉也跟着去了,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极能说明中国茶文化的境界 。
妙玉先拿出七种非同寻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见茶在当时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动 。
其后,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 。黛玉不知,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总舍不得吃 , 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叶如何 , 书中没有明言,但她奉与贾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 。仅在一个小小的修道庵中 , 随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致,不仅茶具、茶叶精妙绝伦,连煎茶之水也费尽心机,可见茶与境连 。
至于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论:“一杯为品,两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驴了 。”尽管这话有些夸张,但也说明饮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
饮茶最重要的是一种心境 。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 , 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茶味在于“淡”,饮茶时需要神清气闲 , 心态平和 , 在静默中细细品味 , 喧闹污浊是与茶境不符的 。一人独饮 , 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浅斟细酌,清言雄辩,在一杯清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 。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 , 于是千般忧虑都悠然忘怀,心绪清明,神驰物外 。面对挚友,体会一种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腻不烦而持久 。所以说,在洁净无染的气氛中,一杯淡茶能涤去忧愁烦恼,能带来静穆和善 。这种通过荣为中介,把我们引进一个闲静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达到茶中极境了 。
只有当眼前心中没有了富丽奢华的景象和蝇营狗苟的私念时,才能感受茶那淡远的幽香 。因此,饮茶时环境和心境都极其重要 。据《茶疏》所载,适宜饮茶的环境为:心手闲适 , 杜门避事,荷亭避署 , 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等 。而作事、观剧、发书柬、长筵大席、人事忙迫时则不宜饮茶 。烹茶时不能用恶水、敝器、铜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阴屋、厨房、市喧、酷热斋舍等 。茶之一物,因包含着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世界,而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
茶之道是一种高洁醇美的象征,是中国艺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节 。茶的各道工序 , 不管是采茶、制作、还是烹煮、斟茶,洁净是其第一准则 。采茶时必须是天气清明的早晨,空气清新 , 茶树上露水芬芳犹存,所采的茶才是上品,阴雨天采的就差了;制作时杀青、揉捻、干燥等等诸道工序更要洁净无垢 。
茶讲求和谐,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择水是极为重要的 。山上的水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细流者为上 。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品评天下名泉,第一是庐山康王谷帘泉,第二是无锡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于此),第三是蕲州蕲水(今浠水县)兰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辉 。
烹茶更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 。在山麓水涯,随意设一草屋 , 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围庄重和谐 。烹茶需用小壶,以宜兴紫砂壶陶壶最为适宜 。待水壶中水一滚二滚三滚之后,斟茶人提起水壶,将小陶壶内外一浇 , 使陶壶内外同时加热,放入茶叶,利用温壶的热量将干茶的香气烘托出来,让饮者闻香 , 称为“汤前香” 。然后注水冲泡 , 饮者先要欣赏茶汤的“杯面香” , 其次欣赏色泽,再次啜饮滋味,最后欣赏留在杯内的“杯底香” 。在这小小的空间中点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尘表,举止轻缓而优雅,饮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 , 而礼仪、道德,以及主客之间心灵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
那新鲜神秘、清中带微黄的琼浆 , 浸人心脾,似乎犹带着清晨露水的芳香 。人也因秉持诗意、温爱、幻想、祥和、宁静而将有限的生命带入出神状态之中,使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安宁与和平 。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沉浸在寂静清和的氛围,而导向幽玄超脱之美 。
佛门弟子也好茶,认为“茶禅一味”,将饮茶功夫与宗教中的参禅悟道融合在一起 。
曾有一个禅师的弟子问禅师道:“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 。”又一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道:“饮茶去 。”最后小弟子来问“何为佛法?”禅师依旧道:“饮茶去 。”小弟子不明白,问道:“为何对三人都说饮茶去?”禅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开悟 。
因为饮茶就是让你去见到你至淡至纯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 。佛家所谓“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你心中想佛,口中念经,行为上持戒,尽管在功德上可能获得果报,智慧也能够得到增长,但是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性,没有彻底领会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没有见佛 。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体认 。这与饮茶时悠然自适,不多言语,静静体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谋而合 。
除中国外,崇尚茶文化的国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 。日本茶道具有传统性、规范性和广泛性 。日本并无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传自中国,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种,12世纪,又有留宋日僧荣西将茶种带入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经将军源实朝提倡后开始推广,至16世纪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规”(和、敬、清、寂)和“七则”,礼仪与规则要求极为严格 , 得当时最高权臣丰臣秀吉的扶持参与,形成日本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茶道 。日本茶道采用粉茶点服法 , 反映了我国宋代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饮茶方式,尽管这种茶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过时,然而氤氲古香却为其增加了一种“艺术隔离感” 。
饮茶雅趣强调人应“精行俭德”,追求一种恬静安适、清心畅神的境界 , 就是要通过至淡至远至纯的茶味,将人从喧闹的尘世解放出来,让人以冷静的心去看忙乱纷繁的世界,回归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这也许是茶使人获得的一种独特的境界吧 。
【茶文化的收获与感受,普洱茶文化的心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