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

1、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其实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的“木板”真正名称叫做笏板,有时也会叫手板、朝板或者玉板 。笏板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到了唐代才成为官员所有,在此之前,私人也可以使用这种笏板 。总结起来有三大作用,一是可以充当笔记本(备忘录)使用,二是象征身份地位,三是可以维护天子尊严 。
一,充当笔记本(备忘录),在古代大臣朝见天子里,手里拿着这个笏板可以随时记下帝王的命令和旨意 。另外向帝王汇报工作以前,也可以在笏板上面写下要上奏的章疏内容,作为备忘录使用 。
二,象征身份地位,在唐朝武德四年以后,笏板的使用开始有了等级的划分,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笏板,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竹笏 。不仅如此,不同官员所使用的笏板的样子也有所不同 。其中三品以上官员使用的笏板 , 都是前拙后直 , 五品以下,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到了明朝时,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象笏,六品以下就没有使用的权限 。
三,维护天子的尊严,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天子的威严不容侵犯,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见到帝王都必须要避让 。所以在上朝的时候 , 帝王为了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 需要保持一种神秘感,所以大臣们不能直挺挺的直着腰 , 高抬头望着帝王,必须微低下腰 , 在奏疏时用笏板遮住自己的脸部,这是对天子的一种尊敬 。
笏板可以用来记录平时君王的重要话语,或者臣子上奏而不显得没有条理 。之后慢慢演变成一种象征 , 对帝王的尊敬 。
主要是当作备忘录使用,用来记录上朝时要向皇帝禀告的事项,后来就演变成了一种礼仪,臣子向皇帝致敬的工具 。
小木板“笏”类似于一种便签本,可以更好的记录君主的指示,以防忘记或者不按照具体要求实施 。
是用来记录东西的,它既可以记录大臣们要向君王禀报的事情 , 也可以记录君命 。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

文章插图
2、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 。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持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道:“笏,忽也,备忽忘也 。”即笏是备忘录,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录在笏板上 , 以防止遗忘 。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笏板 , 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 。古时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持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说道:“笏,忽也 , 备忽忘也 。即笏是备忘录,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录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

文章插图
3、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 ,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 。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 , 也称“牍” 。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 , 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 。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
扩展资料:
笏板的规格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 。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 , 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 。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 , 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笏板
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 , 作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 。秦汉之后又经改变形式,依官阶大?。直鹩糜瘛⑾笱阑蛑衿瞥?。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为礼仪之用 。
众臣在朝中手执朝笏以示对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为记载大事时使用 。现在,有事时可以用记事本记录,但古代并没有记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对皇帝禀报国事时,便把重要事件写在朝笏上,以作备忘之用 。朝笏兴于周废于清,用玉、象牙或竹木制成 , 依官阶区分,为官阶地位的象征 。
扩展资料
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 , 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 。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
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 , 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 。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 , 就有些像当代官员的秘书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笏板
是笏板 ,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
它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 , 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
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 。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 , 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
扩展资料:
笏板的规格: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 , 中宽3寸 , 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 。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
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笏板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 , 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 , 为备忘提示用 。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 。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 , 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 , 六品以下用竹笏 。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 。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 。
笏板 ,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
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 以防止遗忘 。《礼记》
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
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
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
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
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
从上可以得知 既然《礼记》中已有记载 那么玉笏板出现的年代应该早于春秋时期,
估计在在商周时期已有使用 。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

文章插图
4、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板子是什么,有何作用?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板子叫做手板,它的作用如下:
第一:古代大臣拿着手板是为了记录自己需要上奏的事宜 。
古代的时候其实上朝也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的 , 并不像影视剧里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古代大臣要面见君王的时候需要搜身,身上不能带任何的物品 , 以防止有人会刺杀君王 。而且古代上朝并不是每天都会进行的,有的朝代一周只会上朝一次,那么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需要禀告的事情很多,如果不提前记录的话可能会忘记,因此就有了手板这样的物品出现 。
就是为了方便大臣们在上朝的时候可以把自己需要上奏的事情写在手板上面,那么当君王问起或者自己要上奏的时候就不会忘记了 。跟现在的备忘录的作用有些相似 。
第二:为了用来记录君王的旨意 。
古代的大臣有一些都是经历过好几朝的 , 所以年纪是比较大的,而这些老臣记忆力已经不好了,所以有的时候君王交待的事情他们都记不住,但是下朝了以后这样的事情又不方便询问其他的臣子,所以说当时就有了手板,为了让朝臣们可以把君王交代下来的政事记录下来 。
第三:这是一种礼仪 。
在古代的时候君王肯定是地位最高的一个人 , 因此所有的人见到君王的时候是不可以站着直视的 。必须要卑躬屈膝 , 有了手板以后,就需要弯着腰低着头,而且一般的大臣是不能直视君王的,而手板正好可以挡住视线 。
而且手板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一种地位的表示,地位越高的人拥有的手板材质就要更高档 。等级高的大臣才可以使用象牙制作的手板,而位份比较低的大臣只能使用竹板制作的手板 。
古代大臣们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块板子,其实也是为了记录一些想说的事情,怕忘了 , 所以就记在本子上 , 然后提醒大臣们,向皇帝诉说 。
那个板子叫笏板 , 也称手板或朝板,大臣们可以把想要上奏的事情简单地记录在上面,跟手机的备忘录差不多 。
其实是用来做一些威严和一些镇压的作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只不过是用来看 。
上面写的自己的职位,好方便上奏的时候让帝王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哪个职位
大臣手里拿的板子叫什么,大臣们上朝的时候,为何手上都拿有一块小木板“笏”?

文章插图
5、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拿的那块板子叫什么,有什么用途?其实这块板子叫做笏,古代大臣们上朝经常会拿着的手板,它是一种礼器,它的用途主要是来记录皇帝的命令,还有一些旨意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笔记本一样 。但是它的意义,这是比笔记本要大得多 。它是一种中国古代官员的身份的象征 。
其实在一开始,笏这种东西,是为了方便那些大臣 , 在上朝的时候,记录一些皇帝的命令 , 还有一些旨意,所以它的材质主要是用那些玉,象牙,还有木,竹子等等 。他的最初的用途,就是为了方便记录这些事情,类似于备忘录的作用,可以给大神们一些提示 。
到了后来,笏渐渐作用和意义大了很多,他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记录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古代官员的身份 。在古代,皇帝撤销了你的笏,类似于就是撤销你的官职 , 而如果让你带上你的笏 , 就是让你重新任命官职,上朝觐见 。
所以到了后来,笏渐渐成为了一种礼器 。官员们在使用的时候,都是会拿这板,紧贴着自己的额头,然后来行驶跪拜礼 。官员还不能够眼睛直视着皇帝 , 必须要用这个笏板挡住自己的目光,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
笏板的材质往往会决定着,一个官员的身份,因为制作护板的材料有很多种,有木头,有竹子 , 有玉,还有象牙,前者代表的身份肯定比较卑微,而后者更加显贵 。所以这也是代表 , 文武大官品第的不同 。笏板的起源早就在礼记中有记载,所以历史悠久 。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 以防止遗忘 。
笏板 。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
这块板子叫做笏,古代大臣们上朝经常会拿着的手板,上朝前将自己要说的话,记录在这块板上,以免忘记 。
笏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将自己要说的话记在上面,防止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