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

1、碉房是哪个民族的羌族人居住在独具特色的羌寨中 。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 。
底层圈养生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 。
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 , 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 。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
羌族

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

文章插图
2、青藏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有哪些?青藏地区民居特色藏区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碉房、干栏式建筑等 。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 , 多在3米以下;墙壁上厚下薄门 , 窗?。?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 。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
【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它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 。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房子外墙厚实,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 , 依山而建者 , 内坡仍为垂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在牧区随处可见的是帐篷,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是平顶碉房 。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 。墙壁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 。
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其外形看起来与石碉房没有多大差异 , 但它的厚度比石墙约薄三分之一,也没有石头墙坚固 。但与石碉房一样,都是冬暖夏凉 。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 。

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

文章插图
3、"碉楼"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是居民为防范土匪战乱而修建的家族性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
中国的碉楼的主要分布:
1、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地区的开平碉楼、台山碉楼 。
2、四川省甘孜、阿坝地区的藏族碉楼 。
3、湖北省罗田县金家河碉楼 。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 ,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 , 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 , 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
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 。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5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 , 最多时达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平市的塘口镇、百合镇、赤坎镇等15个乡镇街道上 。这些主要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筑是民国时期的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更迭的重要产物 。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 , 是居民为防范土匪战乱而修建的家族性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
中国的碉楼的主要分布:
1)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地区的开平碉楼、台山碉楼 。
2)四川省甘孜、阿坝地区的藏族碉楼 。
3)湖北省罗田县金家河碉楼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 , 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江门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
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

文章插图
4、青藏高原地区的聚落建筑是平顶房还是碉房是平顶房.碉房在新疆产葡萄地区有,主要用于风干葡萄干.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雨水稀少而干燥,过去平顶房都是土夯墙,屋顶是用泥巴湖的.随着社会犮展,现在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地方盖的房与内地没什么二样了.
碉房,地理书上写了
碉房是哪个地方的,碉房是哪个民族的

文章插图
5、西藏地区一般是什么民居?藏民民居主要有碉房、帐房两大类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筑形式;帐房是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
相关介绍: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庑蜗麓笊闲?nbsp;, 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 , 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 。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 。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 , 中间设一小天井 。内部精细隽永 , 外部风格雄健 ,  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 , 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 。
藏族民居俗称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 。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 , 三层为佛堂和晒台 。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 , 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 。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
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 , 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 。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 。
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 。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 , 为土墙、平顶、 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
一般是藏民建的藏族民居,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传统风格 。
西藏地区一般都是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