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期望误导了感知

别让期望误导了感知
文章图片

人们在阅读文章或校对文字时都有这种体验:明明遇到错别字,却因为顺着词句而发现不了它 。譬如,当看到“至高无”三个字时,马上会想到第四个字是“上”,即使这个字明明是“下”,也会以为是“上”而不知不觉地顺过去了 。此种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期望制约感知” 。
所谓“期望制约感知”,就是人们容易感知到自己期望发生的事情,不容易感知到自己不期望出现的东西,并且这种期望值越高,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就越容易出现偏差 。这里所说的“期望”,是指主观上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和狀况 。在这种“期望”的制约(实则是误导)之下,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往往被机械化认知和简单化处理了 。偏见和成见也每每因此而生长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凭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作出选择和决策 。通常情况下,知识和经验越丰富,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就越准确 。但也不尽然 。倘若在已有经验中掺杂了某些成见和偏见,就可能使认识发生明显偏差和错误 。就像“疑邻盗斧”,由于主人抱着成见怀疑邻居偷斧,看人家的言行举止便越看越像盗贼 。现实社会中也不乏此类现象:看到马路上摔倒躺着的老人,以为就是专门实施讹诈、诬赖的缺德者;看到衣着光鲜的人以为就是有钱人,穿着朴素的人就是穷人;穿着正统者就是正经人,穿着暴露者就是不正经的人;慈眉善目的就是好人,怒目圆睁的就是恶人;等等 。都是基于某些客观事实和特殊现象形成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又常常成为判断事物、选择行为的“期望”,进而制约对于常见事件和普遍现象的感知 。实践证明,这种受制约的感知往往是错误的,至多也只能表明个例正确而不具有普遍意义 。
如果问题仅仅是普通人对于某些生活现象的感知受到“期望”制约倒也无碍大局,倘若领导者、管理者在社会治理和日常工作中也习惯于“期望制约感知”,那就值得警惕了 。比如,有位基层领导在环境治理上下了一番功夫,自觉工作很有成绩,应该且必然会得到上级表扬和群众认可,可上级督导组经过检查和考察后发现了不少问题,群众也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 。督导组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自以为做了一些工作就会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表扬,可你的工作状况只是与你自己的期望有了某些吻合,实际上恰恰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种自以为是的“期望”,不仅会迷失自我,而且会妨害事业 。再如,有的人自以为对老部下、老同事等熟人十分了解,于是对他们作出现实评价时,早被原有感知占领了“期望”,这种“期望”又误导了对他们的现实感知,结果评价常常不符合客观情况——这种相互交织的错误“期望”和感知,常常是识人用人有失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