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1、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分各个地段 , 如下:
1、南宁崇左地区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 , 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 , 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
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 , 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 。
2、桂林、柳州、河池一带
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
3、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 。惯例初一不街 。“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 。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
过年禁忌: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
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 , 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叁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义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 , 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 , 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 , 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 , 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

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广西过年的风俗有哪些?1、舞春牛
“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 , 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 。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 。
2、贴春联
【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广西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 , 内容最全 。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
3、糖果祭灶
过小年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 。祭灶的仪式是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 。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 。
4、扫房“掸尘”
举行过灶祭后,就要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广西各地都会选择从小年开始进行掸尘,家里有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 , 也就是年终大扫除,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
5、贴年画剪窗花
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三羊(阳)开泰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
1、糖果祭灶
过小年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 。祭灶的仪式是将糖果放在灶头
祭祀灶神,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 。除夕夜幕降临后 , 再放
爆竹接灶王爷下凡 。
2、 扫房“掸尘”
3、举行过灶祭后,就要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广西各地都会选择从小年开始进行掸
尘,家里有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也就是年终大扫除 , 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
4、贴年画剪窗花
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 三羊(阳)开
泰等 , 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
5、贴春联
广西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 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
全 。神灵前贴春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
重视,或抒情 , 或写景 。
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3、广西的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主要习俗:
1、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 。
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 。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 , 以祈求六畜兴旺 。
舞春牛更为有趣 。“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 , 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 。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 , 钻进布底的两人 , 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 。
此外 , 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 , 哪里就有歌声笑声 。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 。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

2、打扁担、过新年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 , 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
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 。在扁担不断相击中 , 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 。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 , 更是热闹非常 。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 , 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

3、赶圩路上
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 。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 。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 。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

节日形式
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 。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 , 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 。
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 。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 。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
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 。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 。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 。
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 。到了元宵节 , 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 , 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 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春节即告结束 。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壮族春节
1、挑新水、喝伶俐水
按壮家独特的习俗,春节要挑新水、喝伶俐水 。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 , 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 。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 , 先把香插好 , 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 。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
2、舞鸡、舞春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 , 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
3、打扁担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 。”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 , 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 , 槽中注入稻谷 。用木杵椿谷 。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 。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
4、吃白薯t
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t” , t,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 , 下同 , 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t 。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 , 回家后要拜祖先 。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
5、敲锣鼓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 , 即“过年”的意思 。节日的夜晚 , 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 。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水历的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要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也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
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
二、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 , 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 , 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
三、倒贴福字
在我国 , 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 , 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
四、拜年
拜年 , 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 。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
五、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 。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 。
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4、广西的春节的风俗有什么1、挑新水、喝伶俐水
按壮家独特的习俗,春节要挑新水、喝伶俐水 。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 , 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 。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 , 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 。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
2、舞鸡、舞春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 , 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
3、打扁担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 。”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谷 。用木杵椿谷 。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 。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
4、吃白薯t
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t”,t,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下同 , 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 , 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t 。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 。岁守时 , 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
5、敲锣鼓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 。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 。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 , 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水历的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要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也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
广西过年习俗,广西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5、广西合浦过春节习俗百里不同风,干里不同俗 。广西合浦的过年风俗习惯有这些:
大寒节:从这天开始,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合浦人称之为扫屋,上至屋顶 , 下至猪栏狗舍,无一不漏彻底清洁,被铺蚊帐 , 衣被鞋袜也要来个大清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大寒节过后百无禁忌 , 诸事适宜,扫屋的扫把一定要新的,你新买的扫把也不许随便放入人家屋里 。轻者骂你一顿,重者你的扫把只有去垃圾桶里找了 。
春节前合浦人喜欢做芝麻饼,糕点等甜品,一来过年食用,二可作为礼物送人 。现在很少有人再 做这种辛苦又麻烦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物美价廉的水果饼干了 。
大年三十:户户鸡,家家杀鸭 , 欢欢喜喜过大年,拜祖公祭品阉鸡一只,猪肉两块,三茶五酒,外加水果或南粉若干 。合家大小齐齐跪拜,先拜祖公,后拜门官土地,农村的拜猪笼神和社王公 。还有那些孤魂野鬼中的"五保户″也要拜下 。一轮茶 , 三轮酒,口中念道:祖公保佑,做生意一本万利 , 读书的金榜题名,考上清华,北大 。农村的养猪大过牛 , 养牛大过山 。
是日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吃年夜饭,旧时无有电视机,饮醉了睡觉,不像现在有了电视还有手机,看了电视剧看春晚,然后守岁 , 到了十二点,抢在第一时间烧炮,烧得早福来得早,明年肯定行大运 。
大年初一:初一留留不出门,部份群众有"吃素″习惯,这天亲友见面,互致道贺"恭喜发财″,见了老人说"恭喜添福添寿″ , 见了农民则说"五谷丰登″,"鸡鸭成群,猪狗满栏″,对小孩说"肯高肯大″"会读书" 。长辈还要给来道贺的小孩"封包″ 。是日醒狮队上街给各家各户拜年,道贺谓之闹新年 。主家赠以封包致以谢意 。当天垃圾不往外扫,意思是财不外流 。
大年初二:走亲戚拜年,常乐习俗新姑爷去外父佬家拜年,叔公大伯每人猪肉一块 , 如果外父佬家兄弟多的,你起码要买上半边猪,才可解决问题 。还要加上水果饼干芝麻饼两大篓 。
大年初三:人称"穷鬼节″ , 不宜外出更不可以远行 。到了年初四,,是迎神好日子,适宜探亲访友,大年初一不准扫除出外的垃圾,也可往外清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