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1、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的节日和风俗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流传下来的,要知道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以下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1
赏灯,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中文汉语:赏灯,客家话:响丁,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及周边地区 , 赏灯是一个节日 。赏灯每个家族有些不同,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一般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的家族也会在同一天过,在兴宁一个围龙屋就代表着一个大家族 。赏灯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 十三和十四这几天 。
兴宁的响?。ɑǖ疲┫八子稍呀诘幕ǖ蒲荼涠?nbsp;, 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 。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 。兴宁花灯寓意美好 , 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 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 。
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 , 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 。响丁是庆祝添丁 。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⑸ǖ疲ǘ 。┑幕疃?。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 。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 。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 , 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 。
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 。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 , 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 。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原因,有些人只生一胎,有些比较有钱的人家生了女孩也照样响丁 。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
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 , 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 , 少得可怜 。
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 , 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 , 从后门走出 围龙屋 , 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 , 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 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2
客家”上灯”风俗 , 你知道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 。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 。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又称“赏灯”“升灯” 。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 , “灯”是方言“丁”的谐音 , 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 , 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 , 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盏虏痪玫哪泻⒔小吧露 ? ,年龄比较大的 , 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 , 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 , 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 , 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 。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 , 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3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 , 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 。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 。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 , 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 。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 。所以土生木火金水 , 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 。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 。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 。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 , 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 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 , 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 , 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 , 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
在上灯时 , 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 , 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 , 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 , 俗称“请灯酒” 。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 , 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

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文章插图
2、正月十三“上灯”是什么节日?上灯 , 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 , 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
上灯的习俗:
每年,春节前后,热衷于本族事务的老人,通过打听,依次记录从本年正月十三挂灯后至下年正月十三挂灯前的添丁家庭 , 并将其组织起来,在春节前后每个家庭各派一个代表召开上灯祭祖的会议,分派任务 。
比如,上灯活动资金的筹备、用途问题 , 上灯前后谁负责打扫老屋 , 上灯当天谁负责膳食等问题,在会议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
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村里的老人会带领“灯子”及刚出生的小男孩来到祖屋行跪拜礼 , 向祖宗汇报祖里添丁的情况 。跪拜礼完,“三牲”中的整猪和糖果撤下,只剩酒和一个盘,盘里装有小量的“三牲”,猪被送到老屋侧边的临时厨房,由“灯子”负责准备晚上的聚餐 。
1 点灯 。多用以指入夜时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诗:“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 。”《水浒传》第一○三回:“ 王庆 只得脱下身上衣服 , 向解库中典了两贯钱,添钱买换上好的段子,抱回营来,跋涉久了,已是上灯后了 。” 茅盾 《小巫》二:“这天直到上灯时光,老爷的脸色铁青 , 不多说话 。”2 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都要举行“上灯”、“吊灯”活动 。客家人以“灯”通“丁”,即把生男孩称为添?。?谐音“添灯” 。春节期间,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 。上灯活动十分隆重,要举行“上灯”、“暖灯”等仪式,其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接着参拜长辈 , 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 , 完毕后全族人开怀大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不过,“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 , 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3 客家人的上灯 。客家人生了儿子,因为男孩通“丁” 的意思,“丁”和灯是偕音,所以生了儿子的人家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 , 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而女人是不能前来喝酒的,而且如果是生了女儿也没有上灯的仪式 , 名字也不能写进族谱 。
起源: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 , 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
典故:
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 。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 。这天 , 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 。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 。人们还要请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 。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
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文章插图
3、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 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
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方面的事情都是有讲究和说法的,而且大部分的说法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 , 很多人都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以下了解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 。
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1
1、上灯,点灯 。多用以指入夜时 。
2、上灯,指上灯节的活动 。主要流传在广东地区(包含客家),一般在春节期间举办 , “灯”通“丁”,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 , 谐音“添灯” 。春节期间 , 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村里拜祭地方、家里厅堂等吊一盏大花灯 。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 , 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 , 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 , 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 , 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 , 全村庆贺”之气氛 。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 , 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 , 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
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2
生男孩要上灯什么意思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 , 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 , 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 , 与“添灯”谐音 。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
在上灯时 , 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 , 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 , 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 , 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 , 俗称“请灯酒” 。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 , 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 , 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 。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 。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 , 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 。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 。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 , 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 , 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 。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 。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 。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 , 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
祠堂男孩子上灯是什么意思3
添丁吉兆,送灯的含义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 。即在元宵节前 ,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
这一古老的汉族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 , 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还有的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长辈 , 以表达哀思和祝愿 。
送灯方式 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 。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 。
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 。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 , 只能点头示意 , 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 。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 。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 , 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
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 。坟前一般送金银灯 , 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 。
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 , 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 。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 , 风水好,吉利 。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
文昌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汉族传统民俗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 。
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 , 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
关于“灯主”的产生,还有一番讲究,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 , 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 。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 。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 。
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
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文章插图
4、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在生活当中,相信很多小伙伴或多或少都了解过添丁的习俗 , 宝宝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宝宝的出生不仅能是父母的爱情和婚姻得到升华,下面我整理了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 。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1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 , 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 , 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 , 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 , 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 , 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 , 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 , 谓之“落灯” 。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 , 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厝毡厣系啤? ,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2
在中国民间,过年不仅是为了感恩、庆祝,更是为了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这在黄埔的过年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黄埔挂灯习俗历史悠久 , 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史料记载:
“正月灯节 , 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 。曰:开灯,亦曰挂灯 。”由于粤语中“灯”与“丁”近音 , 挂灯就寓意着“添丁” 。
黄埔地区的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 , 就会在来年正月灯节里挂花灯 。去年添丁,今年就要挂灯,祈愿新的一年里孩子健康长大 , 丁财两旺,阖家欢乐 。
正 月 灯 节
灯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朝,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 。
明初,南戏已在广东潮州上演 , 如明本潮州戏文便有五种,挂灯也比较活跃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
清代广东灯节也非常热闹,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载有“正灯二戏”的说法 。广东文献中 , 灯节具有祈福求子内涵的记载,见于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广州灯夕,仕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 。逾岁酬灯 , 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 。”
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载:
凡元宵张灯作乐,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庆灯;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 , 必以宰鸭为敬 。
黄埔等广州地区,添丁除了要挂灯外,还要准备鸡鸭等祭品祭祀 。
添 丁 挂 灯
黄埔的添丁挂灯明显带有祈福求子的寓意,与广州灯节一脉相承 。
挂灯习俗仪式包括做灯(买灯)、斟茶、挂灯、入族谱、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和灯春、竞投饭菜、化灯等流程 。其间,还有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活动 。
所挂的花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 。这一盏包含着喜庆与祝愿的花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 , 堪称艺术 。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因此做出来的花灯人情味十足 。
共 饮 灯 酒
黄埔挂灯一年一次 , 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说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黄埔各族祠堂内,一派热闹的景象 。
按照黄埔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庆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 。斟茶、挂灯完毕后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该天起祖先承认新生儿的名分,登记入族谱,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 。
在分过猪肉后 , 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 , 甚至还在晚间燃放烟花,赏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挂灯,昭示人丁兴旺,灯因此具有了“丁”的内涵,“挂灯”就表示添丁的意思 。挂灯活动因而有着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兴财旺 。
祈福求子是中国民间一个永恒的话题,添丁挂灯反映了黄埔乡民朴实的愿望,更是民间永恒的追求 。
黄埔地区在灯节中挂灯、祈福、求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民间众多祈福求子活动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韵味十足的时代缩影 。
生男孩上灯是什么意思3
正月初十到,两广许多地方开启了“上灯节”的喜贺日子 。上灯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 。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 , 凡宗族中有生有男孩的人家,都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灯笼;
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 , 又俗称“挂灯”,所以“上灯节”也被为“挂灯节” 。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 。
一般“上灯节”为期五天,分三个步骤,在正月初十零时开始“上灯”,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灯”,正月十六“落灯” 。某些地区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灯“ , 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灯” 。在广东顺德 , 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
据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满月后 , 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挂灯”或“上灯” , 寓意添丁发财 。在初十日零时 , 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太公、宗祠)的`栋梁上的灯棚里 。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
正月初十,又到了梧州苍梧沙头旧街一年一度挂灯的日子 , 挂灯,这是当地沿袭了很多年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添丁户各自挂灯不同的是 , 沙头旧街的挂灯是添丁户集资共同挂灯 , 共摆宴席聚餐,并且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
初十只挂灯不聚x,只分一些供品 , 宴席聚餐是在正月十六圆灯那天,当天会抬金银猪游行,更加热闹 。
每年最先出生的男婴自然而然地被奉为“灯头哥”,一到年底,那户人家就要负责召集各添丁户开会集资,商量为孩子庆典祈福的具体事宜 。当然啦,到时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
最先出生的孩子如“王者降世”,特别的聪明伶俐,寓意是当年出生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引领者,每年的添丁户如中了“状元”那般高兴!
挂灯节,天降喜雨,沙头旧街25户添丁家庭集体出动,今年是陈姓灯头哥 。挂灯队伍抬着三牲酒礼,舞着狮子敲锣打鼓,走街穿巷游街、并集体到天后宫祭拜妈祖 , 把花灯高高悬挂在天后宫大殿横梁上 , 祈求小朋友聪明伶俐 , 快高长大,请妈祖他祖先神明保护 。
这是名为“格食箱”的用来装供品的物什,是先辈传下的宝物,硬料木做成的龛子四面雕有精美图案和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抬起来很沉,后来经过不锈钢改装,少了许多古味 。
与往年相比,旧街今年的上灯庆典有点冷清 , 巡游的队伍少了舞龙和传统的“八音”以及清脆说悦耳的七星小鼓,因为生活,舞龙队中的一些“富娘婆(即妇女)”提前去广东打工了 。
初十挂灯,十六圆灯,环街环村游行庆典那天 , 锣鼓锵锵,鞭炮齐鸣,舞狮舞龙 , 横街窄巷,一团团爆竹散发出的硫磺味直钻人们的鼻孔,驱风邪,黑压压的人群擦肩接踵,大有旧日“花街红粉女,争看绿衣郎”的盛况 。
十六圆灯庆典活动结束后,添丁的父母们抱着各自的孩子在“娘娘”庙前来一张合照,定格开心时刻,看自已年轻的脸庞和稚嫩的婴孩,一种责任一份向往油然而生…
有上灯就有圆(落)灯,正月十六为圆(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
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文章插图
5、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呢?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1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 , 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 , 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 , 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 , 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 , 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 , 不能说是“暖灯节”) 。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迩旌亍敝?。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 , 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2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 , 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 。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 , 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 , 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 。“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 , 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 。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 。“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 , 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 。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 。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 , 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 。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 , 谓之“落灯” 。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 。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 。所以说“家中若添?。?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
生了儿子上灯的风俗3
点灯又称上灯、添灯、升灯等,“灯”与“丁”音似 , 点灯(添灯)则添丁,这是一项为庆祝生育男丁且正式写入族谱的传统民俗,隆重且热闹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男孩”是点灯年俗不能变通的硬性规定,添口(生女孩)不点灯 。
在湛江,新添丁的家庭为了小孩的.升灯 , 早在在春节来临之前则开始准备 。
首先是“定灯”――预定走马灯 。通常情况下,一个片区――面积不大的村落的走马灯制作,由一个手艺人负责,按照村民所需的数据及规格筹办,而后赶在正式升灯之前交付 。
其次,见告亲属――方便赠送男童新衣服,这是上灯风俗的重要构成 。
年初十前后 , 湛江各地的上灯年俗则陆陆续续进行 。
上灯有大致的仪式,走马灯被悬挂祠堂或象征神庙的临时棚之后,接下来是吊上“灯卵”且点亮内部油灯,最后道公佬协同当年上灯的家庭成员(上灯的男童及其父亲,祖父健在也会参与)进行隆重的拜祭仪式 。
“上灯”既成,男丁名字正式写入族谱,一方面有被集体认可及接纳之意,也蕴含了各种美好的寓意,平安、顺遂、聪颖、有为……
“结灯”的标志是喝过“上灯酒” 。
年十六 , 村民会再次邀请道公佬主持“结灯”的拜祭仪式,而后取下象征人丁兴旺,家族绵延千载的“灯卵”――带回家慎重保管,完成走马灯的焚烧,最后宴请亲友喝上灯酒 。
在梅州,各地上灯的时间因地而异,介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八之间,一般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十四 。
梅州地区上灯的风俗,“请”花灯为最重要之一 。
上灯前一两天,新丁家庭约定成俗地组织一只请(买)花灯队伍,由“丁首”带头――上一年最先诞生男丁的家长,在锣鼓队及龙灯舞狮队的相随之下 , 一路燃放鞭炮且炮声不断“请”灯 。
花灯请回家,郑重安放在八仙桌之上,待上灯当天 , “丁首”将召集其他家庭共同请出花灯,悬吊祖公厅屋梁下,并挂上象征男丁的灯带 , 灯带的数量依据上一年出生的男丁而定,新添五个男?。?则五条灯带 , 七个男童则七条灯带,以此类推 。
当然,“升灯”不啻纯粹的将花灯升起来 , 事实上,升灯仪式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升灯前抢白花;升灯时放炮仗、烧烟火,也会举行舞龙、舞狮等表演……
【上灯是初几,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以湛江及梅州两地为例,同是上灯的传统民俗,而“呈现”差异鲜明,可是无论形式上如何大相径庭,其寄意始终一致,一为添丁之喜悦,同时希望小孩快乐、平安、出人头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