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群中的蚂蚁》的读后感大全( 四 )


和作者的美国同学一样,印度之外的读者难免会困惑,为何会有“不可接触者”?他们明明跟旁人一样,很好接触呀 。撇开种姓制度的由来,不同种姓的人不像有些国家的人种歧视,不能凭外表区分,又如何知晓别人属于哪个种姓?倘若对方像作者一样是个知识女性,更无法根据谈吐气质判定她低等 。但是作者说,身在印度社会,种姓区分就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种姓即是家族世代相传的职业,是掌管祭祀、木匠、放牛还是屠宰,自有一条鄙视链,连小孩子都会欺负比自己“低贱”的孩子 。即便去人生地疏之处求学,谎称自己属于另一种姓也容易被拆穿:不经意谈论起过往经历、生活习惯、仪式细节,就会暴露真实出身 。
本书的主人公之一——作者的舅舅萨蒂耶姆,早早立志要改变印度社会的现状,让压迫不复存在 。通过读书交友,萨迪耶姆先是渴望投身印共,尽己所能做一点小贡献:组织无地者的农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布拉说唱形式宣传思想 。可他渐渐发现,他的理想和印共的理念并不完全一致,在组织中,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认同和支持 。组织帕基人表演即是一件对萨迪耶姆有巨大冲击的事 。当时,萨迪耶姆与友人要组织宣传剧团,却难为无米之炊——得不到印共的资金支持 。他们找到了愿意出力的免费演员:帕基人 。帕基人的种姓,从事的是挑粪的工作,在“不可接触者”中也属底层 。同时,他们性格乐天活泼,喜爱生活在热闹的剧院附近,时常蹭电影看,耳濡目染下,背台词和表演也不在话下,更不乏能歌善舞者 。然而印共反对帕基人演出,称他们有损印共形象 。“一个受压迫者的政党,羞于让受压迫者来代表自己”,整件事显得极其荒谬 。
萨蒂耶姆认为,拯救印度社会应当效法中国,先组织农民游击队,赶走地主、解放村庄,自下而上做自己的主人 。可惜此时的萨蒂耶姆势单力孤,时常受阻,举步维艰 。上世纪80年代的“遭遇战”后,萨蒂耶姆作为幸存者,小心地召集他的支持者,组建“人民战争集团”,从此神出鬼没 。该组织后来颇有影响,但待作者成年后,却听说舅舅被组织开除,原因很讽刺:组织内部也有种姓矛盾,萨蒂耶姆坚持的平等破坏了组织和睦 。“不可接触者”的平等之路,就算是在这样一个替受压迫者发声的组织里,仍显得过于理想化 。
受哥哥影响,作者的母亲曼殊拉在少女时代也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帮助哥哥的“战友”渡难关,有两个硕士学位,拥有体面的职业,有个性有主见 。饶是如此,当她步入婚姻,还是诸多身不由己 。缺少共同语言的丈夫、难以相处的婆婆、琐碎的日常、被家暴、孕期被抛下、濒死的分娩……最触目惊心的是曼殊拉的第三次分娩,只有娘家兄弟在侧 。急需手术时,哥哥不得不冒充丈夫签字 。术后遭遇满心怨怼的低种姓护工,导致伤口撕裂,家人的维护升级了打斗,血海中的曼殊拉读来令人心痛 。知识未能改变命运,如果身边人还是固守着旧世界的思想,不愿作出改变,独善其身是无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