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1、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中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江苏
【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
山东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 , 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 , 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山西
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 , 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
陕西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 , 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 , 称为“镇病” 。
甘肃
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 , 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 , 挂在胸前 。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 , 上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 , 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
江西
旧时江西建昌府端午节用百草水洗?。?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
湖北
湖北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午” , 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
湖南
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
广东
广东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祭祀祖先外 , 还有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 , 正午时分,用水果、粽子拜家神,烧艾草薰屋角,称“驱蚊虫邪魔” 。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孩子的额上、胸口、手心上点一红点 , 以示避邪;以及浸泡“龙舟水”、“新抱手艺”、“送灾难”的习俗 。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鑫璧浮⑷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 , 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 。《崖州志》中就记载到 , “五月端午 , 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 。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 。又采芦花、香草、菖艾 , 浸水供神,浴体 。或折艾悬门,以辟疫 。
台湾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 。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台湾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 , 以祛除百?。挥械牡胤交蛞浴拔缡彼毕丛?。
端午节各地的风俗如下:
1、广东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很多独特的习俗 , 但不少习俗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听说,比如挂香包、点艾条等 。广东地区现今传承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挂艾草条、放纸鸢(风筝)、家庭午饭大餐、洗药水澡(煲苦草麦药水给小孩冲凉,青年人即流行到海或江河冲凉)等 。
地处亚热带的广东为适应这炎热的天气 , 很早就在“五月端”这一天,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也历史悠久 。广东人在习俗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 , 除了吃粽的习俗外,还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丰富内涵 。  
2、江苏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 , 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 , 加入少许雄黄 , 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 , 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3、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 , 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 , 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 , 称为“踏柳” 。  
4、山东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 , 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5、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  
以上内容参考:内蒙古新闻网-盘点:端午节各地习俗,看看你家乡都有哪些习俗!
广东
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 。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 , 主要有扒龙舟、食粽、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 。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 。南方江河水网纵横 , 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
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 , 节日饮食主要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的五毒图、菖蒲与艾叶、挂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虎头鞋、戴香包等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 , 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 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
河北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 , 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
山东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
山西
端午节吃粽子,是山西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子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 , 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
陕西
陕西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 , 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
甘肃
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漳县,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 , 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
江西
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 , 称之“开眼” 。
image.png
湖北
湖北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 , 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 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 , 例同端午 。
湖南
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鑫璧浮⑷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 , 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 。《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 。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 。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 。或折艾悬门,以辟疫 。
台湾
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 。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台湾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有的地方或以“午时水”洗澡 。

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文章插图
2、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每期关注: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 , 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 。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 。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 。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
民间艺术 >>
民间艺术 >>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集
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产 >>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 ,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 , 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神灵信仰
党参、平定砂货、大同铜火锅
太谷饼、平遥牛肉、清和元头脑
龟龄集、推光漆器、沁州黄小米
汾酒竹叶青酒、醋乡话醋
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竞技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习俗:村落、民居概况、建房风俗、合龙口、建筑材料、建房程序、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居室陈设、防护设施、民居图片
民居实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张壁古堡、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阎锡山故居、孔祥熙故居、碛口西湾村、碛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间婚俗:挑盖头
村落:乡村、人口构成、村落命名、村落构造、村落功能、民间社团、风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风 >>
山西俗语“麻胡”考;山西庙会漫说;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风俗与风俗志;《清一统志》中山西各地风俗一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变迁;山西民风的变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丝;晋北人吃土豆;晋北人吃糕
晋北春节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丧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农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挠羊赛;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
淳朴的打平伙风俗
五台民情乡俗;五台婚丧礼仪;五台积弊陋习;灵邱人踢毽子
晋南婚嫁民俗;晋南生育民俗;晋南民间禁忌;晋南治丧亲历记
晋南六月六走麦罢;晋南人吃辣椒
晋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和顺:儿子娶媳妇逗公公、沁源:儿子娶媳妇逗婆婆
河东礼馍;五寨面鱼
黎城襄垣人互相说笑打闹
岢岚民间的捏油灯
汾阳民俗;临县婚俗见闻
柳林人的赶牲灵与偷枣
太原酒令、太原剪纸风俗
祁县的剪纸艺术;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剪纸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代代相传,年深久 , 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 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 , 是传说中的火神 。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 。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 , - -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肝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
5、戏曲
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 上》的作者白朴 。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兔病、晚年得子等等 。还要唱“还愿”戏 。
6、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 。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
7、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脬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
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 。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山西民间婚俗:挑盖头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 , 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代代相传,年深久 , 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 。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 -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肝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
5、戏曲
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 上》的作者白朴 。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兔病、晚年得子等等 。还要唱“还愿”戏 。
6、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 , 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 , 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 。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
7、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脬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
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 。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 。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 , 故又称“晋中秧歌”
山西民间婚俗:挑盖头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太原社火,长治武乡顶灯 , 忻州挠羊赛
你大大头 , 
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文章插图
3、临汾的端午风俗吃粽子粽子甜、咸、辣味皆有 , 角、锥、筒形俱见 。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 , 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 。临汾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 。其用意都在辟邪 。
饮雄黄酒
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 。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 。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 。
插艾蒿
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 。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 , 称为艾人 。临汾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 。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 。临汾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
戴香包
端午节,母亲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等中药材及香料,佩戴在孩子身上 。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 , 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入身 。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秆做成符节 , 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 , 希望孩子消灾免难 , 健康成长 。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 , 称为“百索”,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 。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 , 据说可以辟邪驱毒 。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 , 经七蒸七晒后阴干 , 称为“百叶茶” 。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
逮蛤蟆
端午节前,临汾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 。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 , 阴干,称为“蛤蟆墨锭” 。传说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
品味中华风俗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全家人一起吃粽子 , 带香囊,还有七彩绳 。然后给亲戚朋友送些粽子!
没有,都一样
吃粽子
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文章插图
4、山西的节日风俗习惯是什么五月初五日 , 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 , 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 。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 。古人解不开这个谜 , 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 。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 。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 , 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 。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 。《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 , 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 。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 。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 。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 。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 。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 , 母亲悲痛投江而死 。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 。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 。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 。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 , 吃时拌糖 。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 。城市人杂,粽于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 。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 , 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 。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 。其用意都在辟邪 。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 。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 。角者,形也 。黍者 , 料也 。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 。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 。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 。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 。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 。劳动归来 , 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 。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 , 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 。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 , 可做香料 。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 。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 。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 。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 。历代相传 , 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 。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 。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 。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 。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 , 悬于门楣,称为艾人 。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 。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 。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 。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 。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 。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 , 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 。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 。佩带在孩子身上 。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 。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 。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 。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 。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 。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 。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 。家庭其它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 。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 。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 。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 。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 。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 。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 , 称为“蛤蟆墨锭” 。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 。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胀探?,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 。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 。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 。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 。讲究颇多,规模盛大 。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 , 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 。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 。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 , 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 。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 。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 。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 。今天 , 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
山西端午节的民风民俗,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

文章插图
5、晋中市端午节的习俗和资料晋中市端午节习俗有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佩香囊、悬钟馗像、挂香囊的习俗 。
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 , 风土记》:“仲夏端五,端 , 初也 。”又名“端阳”、“重五”,俗名“五月端”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端午文化同样被传承得“有滋有味”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而流传至今 。晋中市史志研究院原副院长、晋中民俗专家刘俊礼表示 , 民间除了纪念屈原一说之外 , 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说法 。
他介绍,晋中民间流传 “四大节、八小节”,端午作为“四大节”中的“夏节” , 人们非常重视,除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囊、缠丝缕等风俗,还有自身地域特点,如晋中百姓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吃用黄米包的粽子,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物产流通,才逐渐流行吃用江米(即糯米)包的粽子 。
据刘俊礼考证,粽子包成吊角四角形,便有可能起源于晋中生长的一种名叫粽子草的植物 。
刘俊礼称,在其出生地榆次区张庆乡郝村,到处可见这种粽子草,果实如黄豆大?。踅撬慕切危兆硬莸墓?nbsp;, 里面含米粒状发白的物体,嫩时吃在嘴里是甜的,变老时就成了黑色 。古人可能受粽子草形态的启发而发明了粽子 。
屈原早已随滚滚波涛消逝,可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淌着屈原的血脉,并随着端午节流传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