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1、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一、春节饺子的来历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一天的时间,其每天的开始是子时(相当于今天半夜23点到1点这个时间) 。除夕夜的子时,不是寻常的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间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 。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界限”非常注重 , 年终岁尾辞旧迎新这个“界限”更是不能等闲对待,自然要搞些仪式纪念,以求来年吉祥如意 。恰好饺子和“交子”谐音,于是中国人取“岁更交子”之意,就有了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
二、春节饺子的传说
民间传说 , 饺子与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 。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很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见了非常难受 , 就从冬至这天起架起大锅,熬制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 。
“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熬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 , 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 。
“娇耳”很管用,人们吃下它后血液通畅,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除夕夜,人们感激张仲景施药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把这种食物称之为“饺子” 。于是 , 饺子这种吃食就诞生了 。
春节吃饺子的寓意
过年吃饺子寓意着喜庆团圆、吉祥如意以及招财进宝 。饺子与“交子”谐音,指的是旧年与新年交替的时刻,春节吃“更岁饺子”有大吉大利的寓意;除此之外,饺子形状似元宝,因此也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春节为何要吃饺子 春节吃饺子的来源 导读:春节为何要吃饺子?春节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但是经过多年的传播影响,很多南方人也开始在春节吃起饺子来,饺子作为饭桌上最常见的一道食物,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寓意,那么春节吃饺子的寓意,春节吃饺子的来源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探讨下吧 。
春节为何要吃饺子
1、古代的习俗
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
2、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
3、包住吉祥喜气
饺子有馅 , 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 , 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
4、好吃
饺子本身就好吃 , 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语 。
春节吃饺子的来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国时期,曹魏的张揖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根据考证,饺子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饺子”的来历和一位“医圣”相关 , 相传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建安初年(196)任长沙太守,后来瘟疫流行 , 张仲景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 。他在回乡路上,见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冻坏了耳朵,于是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 , 包成耳朵样子的“饺饵”下锅煮熟,分给来治病的穷人 。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 。这样治好了百姓的冻伤,后来人们开始效仿 , “饺饵”逐渐被称为“饺子”
春节吃饺子的讲究
首先 , 过年不吃酸菜馅儿的饺子,意思是怕吃酸菜馅儿的饺子后,来年的日子会过得穷酸 。年三十儿晚上要吃白菜馅儿和萝卜馅儿的饺子 , 是说吃了这样的饺子,人会长得白净,说话也和气 。包饺子时一定要多有几个褶子 , 不能把边捏成光边的,其意是不能让日子过“秃”了 。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 。这种形状包制时 , 要把面皮对折后 ,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 。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 , 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 。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 。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 , 生活蒸蒸日上 。
很多人还在饺子中放一根白线,寓意谁吃着白线就谁能长寿,在饺子中包进一枚铜钱,祝福谁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不缺钱花 。码放饺子时一定要顺着摆,切忌摆成圈,意思是不能让新日子走进死胡同 。煮饺子时,也有说道,灶坑里需要烧杏树条,意思是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兴旺” 。
在煮饺子的过程中 , 一家之主会问:“小日子起来了吗?”煮饺子的主妇就要回答:“起来了!起来了!”这是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好起来了 。接着 , 一家之主还要问:“饺子挣没挣?”主妇便会笑着答:“挣了,挣得可多了 。”这个时候,饺子煮过火煮破了,也不能说是破了,必须说是挣了,期盼着来年挣大钱,发大财 。全家人吃完了饺子 , 一些家长还会让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祝愿自家的小日子蹦个高 。
春节适合吃什么饺子
韭菜馅(又称素三鲜,取平安之意)
其要点一是馅料的比例,二是调味 。韭菜70%、炒熟的鸡蛋15%、水发粉条15%;调味:油最好是调和油(花生油、花椒油、猪大油各占三分之一),盐为百分之一,少量的花椒粉即可不需添加味精 。现调现包,不要调味时间过长再包,这样既营养口味又好 。
合美馅(和和美美、平平安安)
馅料:胡萝卜先切成丝,焯水后用洁布挤去水分 , 用刀剁碎,比例为60%;水发粉条用刀剁碎 , 比例为20%;冻豆腐挤干水分用刀剁碎,比例为20%) 。调料:一是葱姜末、二是调和油(花生油、小磨香油、猪大油各占三分之一)、三是精盐与花椒粉(用热油浇淋 , 然后与馅心调均) 。
猪肉馅(大富大贵之意)
猪肉馅最好选用50%的五花肉、50%的净肉,先切片再用刀剁碎(不要剁的太碎)用水和酱油搅打上劲 。肉馅为70%,蔬菜(胡萝卜、青箩卜、粉条均可)为30% 。葱(如果调好馅不马上包,请不要放葱)姜末、五香粉、盐、料酒、鸡粉、味精、糖、酱油、花椒油、香油等调和即可 。
羊肉馅(吉祥如意)
将剁碎的羊肉用花椒水解开并搅打上劲,羊肉喜姜 , 姜末的比例可稍大些,肉占70% 。蔬菜(胡萝卜20%、粉条10%)占30% 。少量的酱油,主要用盐调味,花椒粉、香油调均 。
牛肉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剁碎的牛肉用花椒水解开并搅打上劲 。肉和菜仍按三七开 。菜用青萝卜和少量的粉条 。调料与羊肉基本相同 。
三鲜馅(鱼肉、虾仁、海参,取事业领先之意)
草鱼肉用葱姜盐水略泡挤净水分,剁成泥茸,用葱姜水搅打上劲 , 虾仁用刀切成粒,海参切成小丁 。盐、料酒、猪大油和香油调味即可 。蔬菜可适当加些脆性原料如马蹄或嫩竹荀等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文章插图
3、春节吃饺子的由来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 , 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饺子的演变历史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 , 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 , 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 , 不是捞出来单独吃 , 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 , 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 , 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 
清朝时 , 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关于饺子的传说  
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 ,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 , 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
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 , 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 , 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 , 内包有馅(线) , 用嘴咬吃 。 
还有的说法是,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东汉时期,南阳郡涅的张仲景 , 在长沙太守期间,见白河两岸乡亲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辞官为民行医 。冬天刚到 , 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每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 。冻耳很快治好 。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以纪念张仲景恩师 。
  春节吃饺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 , 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 。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 。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 , 名日"金线穿元宝" 。 
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还有十几天就要春节啦!饺子又要登场了,愉快地吃起来吧!
相传饺子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中看到许多穷苦百姓的耳朵冻得不成样子,所以就发明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意为吃了耳朵状的娇耳就可以促使冻伤耳朵迅速恢复 。随着时间的流逝娇耳也逐渐称之为饺子,而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过年时刻吃饺子的习俗 。
大年初一,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 。民俗专家介绍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 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 。说到过年的吃 , 总是“初一饺子”初二面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春节饺子的来历每到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包好多好多的饺子,用在大年初一吃  ,  因为在大年初一时 我们都会吃一整天的饺子 。
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且饺子是左右结构,左边偏旁代表着食物的意思,右边是交流交融的交,而子在这里说的是更岁交子,新旧更替的意思 。
饺子不仅是一种饭食 , 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人们可以进行沟通,融合的小桥梁 。而春节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所以吃饺子代表着喜庆吉祥 , 幸福团圆 。民间有句话,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
每逢佳节,饺子更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的形状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饺子是面粉包制馅料而成,这个制作过程大家一起团员合作,包饺子也是大家一起合作进行 。所以过年吃饺子意味着辞旧迎新,招财进宝 。
饺子最初的由来是在汉献帝期间 , 爆发了大型瘟疫 , 建安七子当中有四位是死于这场瘟疫的,而在这时张仲景就发明出来了一种能给人增加能量 加强营养,改善体质的食品 。
用羊肉做馅料 用面皮包裹着,包成耳朵的形状,然后在热汤当中煮熟 吃下去 可以去除寒冷 。而在包这个东西之前是在春节活动中 所以在后来 人们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就把这个个吃食延续了下去 。张仲景正是发明出来了饺子的雏形 。
唐代把饺子叫做月牙混沌,宋代叫做角子,元代和明代则是称为扁食 清代呢就是煮饽饽 。过年吃饺子即可以去除寒冷,增加体质,还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寄托 。
饺子的馅料有好几种  ,  并且每种都有它独特的含义,就像芹菜馅的饺子 , 有勤财之意 所以又叫勤财饺 。过年的时候吃饺子代表着源源不断的财富 。和对未来的祈福 。
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美食,饺子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特别是北方地区,几乎每一个重大的日子都离不开饺子这种美食,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大年小年元宵节 , 只要是节日,饺子就一定会出现在饭桌上,春节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地方吃饺子已经成为了过年必备节目,这是因为晶莹剔透的饺子除了美味之余 , 还有特殊的寓意 。
饺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三国魏人张揖《广雅》记载 , 三国时期就已经有形如月牙形状的食物,被称为“馄饨”,和现在的饺子基本类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 , 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 , 而是和汤一起混着吃,现在很多人仍然喜欢这种吃法,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做“馄饨” 。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了,那时的饺子也叫做“扁食” 。人们一般会在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之前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是正月初一的伊始,又因为古代的纸币被称为“交子”,饺子的“饺”正好谐音“交”,形状也酷似元宝 , 所以有“更岁交子”、“招财进宝”之意,人们认为在除夕时吃饺子,可以祈求来年幸福吉祥 。还有一个说法是,饺子谐音“骄子”,在春节吃饺子,有期待人丁兴旺 , 家有骄子的意思 。
除了一代代相传留下来的习俗之外,人们春节吃饺子取以“招财进宝”之意外,饺子可以方便人们把各种馅料包进去,有些地方还会将糖、花生、栗子、红枣或者硬币等包进饺子里,吃到糖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越来越甜蜜,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财源滚滚……
所以吃饺子也成为了人们对新的一年虔诚的祈愿,希望自己能幸运吃到特殊饺子,在新的一年将心想事成 。其实春节吃饺子就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寓意,在新旧交替、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里,吃饺子也成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百姓看病 。每到冬天的时候,白河两岸的很多贫苦乡亲们会衣不遮体,甚至还有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 。看到此情此景,张仲景心痛不已 。于是他就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用面皮包成了耳朵的形状,并在南阳关搭起了医棚,然后把这种食物煮熟后施舍给百姓吃 。乡亲们食用后这种食物以后耳朵都被治好了 。后来,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 。这就是饺子的来历 。
1、饺子,是由一个叫做张仲景的中医,在一次为贫苦百姓治疗冻耳病的时候,发明的一种由面皮包裹药材和馅料制作出来的食物 。最初叫做娇耳,后来发展成了如今的饺子 。
2、过年吃饺子,预示着辞旧迎新,幸福美满,阖家团聚 。饺子本身类似于元宝 , 所以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生活富有的寓意 。
人之初性本善 , 之初在地窖提交作业小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春节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文章插图
5、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春节吃饺子的来源和寓意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个:
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 , 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
二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
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饺子时 , 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 , 来年的日子更甜美 , 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 , 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 。
春节吃饺子的来源和寓意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 , 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 , 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 , 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 , 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 “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春节饺子的做法
和面:将面粉里加入少许盐 , 用凉水开始和面,先加入少量水,将面粉和成面疙瘩,再将面疙瘩按压在一起,揉面要用力 , 将面揉成一个面团 , 再把面团上面用手蘸有点水,再继续揉,反复2-3次后 , 面团就没有干面疙瘩了,用锅盖盖住 , 防止水分蒸发 , 醒30分钟左右,揉匀的标准是 , 手感柔软而且面皮发亮 。
煮饺子:一般的说法是“盖锅盖煮馅 , 不盖锅盖煮皮”,煮新鲜饺子的时候,水开后放入饺子,搅匀,盖上锅盖 。等饺子快要浮上水面、快煮开时,揭盖锅盖煮皮,再加点凉水 。之后要让饺子煮开2次,每次加点凉水 , 最后捞出即可 。
肉馅:肉馅最好自己剁,不要用绞肉机绞,因为绞出来的肉馅大肉组织受到破坏,肉香味会挥发掉很多 , 没有手工剁的肉陷吃着香 。
调馅:调馅一定先加水把肉馅搅打上劲,再调味 , 最后放油 。这做包出的饺子馅吃起来才有层次感,汁多肉嫩,口感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