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来不及长大就走了( 二 )


经明英宗这么一提醒,徐有贞终于说出了决定于谦生死的那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很显然,这个答案正合明英宗的胃口 。正所謂“师出有名”,夺门之变算什么?恐怕明英宗自己也说不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树立一个反派典型,明英宗将无法向天下臣民交代 。所以,于谦必须死 。
天顺元年(1457)正月二十三,夺门之变后的一个星期,于谦人头落地 。
在第二次成为皇帝以前,那近十年的大起大落,是明英宗刻在骨子里的自我感知 。复辟后,他更是深感皇位来之不易 。
想守住家业,那就好好干 。据统计,从天顺元年到天顺七年之间,百姓至少遭遇了22次旱涝灾害 。天灾之后,明英宗无一例外都施行了赈灾免税的政策 。在“生民之大本”思想的指导下,他以李贤等文官为首,实行开仓放粮、借支官粮、低价粜卖等手段,积极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受灾之苦 。
更令人惊奇的是,复辟后,明英宗虽曾为王振修祠立庙,但宦官们再难恢复王振在世时的辉煌和地位 。在夺门之变中出力颇大的宦官曹吉祥,尽管在某一段时间内权势如日中天,但正统年间王振拥有的宦官行政批红权,他到死也没拿到 。
就在明英宗大刀阔斧地更正过往的施政弊端时,那几个在夺门之变中立了大功的野心家闹掰了,原因是明英宗授予他们的权力分配不均 。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三个盟友出现了分化:徐有贞入阁参与机要,决策国家大事,每天忙得很;石亨无仗可打,只能纠集一帮亲戚向皇帝要官;而曹吉祥更为不堪,向皇帝讨官只能把养子、侄子的名字列上 。
因三人出身不同,地位的变化最终激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曹吉祥、石亨两大闲人最先结盟 。曹吉祥利用自己司礼监太监的身份,得到明英宗与徐有贞的密谈内容,之后再将这些内容反馈给明英宗,让明英宗认为是徐有贞泄露的 。
有了上次的泄密事件,徐有贞的好形象在明英宗面前已荡然无存 。于是,徐有贞顺理成章地遭到贬官外放,离开了朝廷 。或许没有人意识到,徐有贞的被贬,恰恰是明英宗最想看到的 。
徐有贞固然有才,可这样一个靠诬陷忠臣、谋划政变上位的内阁首辅,并不利于导向性宣传 。但随意处置一个有功之臣,恐怕满朝文武皆会寒心,如此“借刀杀人”便成了最好的手段 。曹、石二人赶走徐有贞后,自身处境却越发不好了 。随着徐有贞的离开,夺门之变的利益小集团彻底失衡 。明英宗见缝插针,提拔了彭时、年富、王翱等人,依靠新兴的文官集团势力逐步分化曹、石二人,夺回属于自己的至尊皇权 。
或许明英宗也能意识到,无论自己多么勤政,多么改过自新,还是会受到后人的诟病 。所以,在天顺朝有限的时间里,他就像一个走上考场的学生,专挑分数高的大题先做,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执政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