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后感摘抄( 三 )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 。因此人类对于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感受是离不开感性的 。作者以华夏之美为核心穿越中国千年文化历史,探索美之根源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新版中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名家字帖,图画结合作者的解说,将一幅幅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向读者娓娓道来,非常值得收藏 。
《华夏美学》读后感(三):用一只羊开启美学之路
《中庸》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李泽厚先生希望大家能够对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审美的温故,然后知新 。这份安利读者接受了,但是能不能够知味儿,那也只能各凭造化了 。
最近看了很多人体科普方面的书,了解了很多关于人体的知识,比如知道了人类的头盖骨是可塑的,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家中的长辈们在头盖骨上施以外力,就会让头盖骨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头盖骨长成了椭圆形,有些头盖骨长成了扁平型,头盖骨长成之后十分坚硬,如果不是溯本求源的话,你根本不知道它曾经经历了什么 。
(头骨图片来自《我们为什么长这样?》一书)
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也是这样 。《华夏美学》就是在教我们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的坚硬的头盖骨是怎样形成的 。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演变的轨迹,为我们梳理了一下历史上的物质美和精神美,从远古讲到近代,从朴素的羊大则美讲到西方美学的融入与中华美学的最终形成,套一句宋·刘肃《片玉集序》吧:先生“以旁搜远绍之才”,加上现代科学思维之法,打造了属于自己、适合大众的美学体系 。
本书是一本中华美学的入门之书,读了它之后,你对中华美学的传统,会有一定的了解 。作者在讲每一个环节的时候,都会在文物和史实的基础之上,力求找到这个时期人类的审美心之所向,并深入剖析其原因 。
我以第一个时期为例,结合先生讲述的内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读书不能只读书本身,要结合书的内容展开联想,这样你才能真正和先生心灵相通 。说起了美,先生就先把“美”这个字给拆了一下 。拆解汉字,也是我自己读书时非常喜欢使用的方法,古人的造字法里面往往藏着古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密码本儿,你解读了这个密码,也就解读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 。“美”,里面放着一头古代的小神兽:羊 。先生为我们列举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6个“羊”的字形,仔细观察这些字形你就会发现,虽然“羊”具体的字形略有区别,但是所有的字形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不是照着羊按比例写生出来的,它们都突出了羊身上人类认为最美丽的部位,即羊角 。这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最朴素的审美了 。古人把羊和很多东西相加,形成他们心目中的审美系统: 鱼加上羊是鲜 。示加上羊是吉祥的祥 。善良的善里面也藏着一只羊 。义气的义(繁体)里面也有羊 。羡里有羊,群里有羊 。人们去的学校里面有一只羊:庠 古老的姓氏,古老的部族里面也有羊:姜姓、羌族、羯族…… 正因为“羊”字如此美好,古人才把美字也和羊联系在了一起 。先生用一只羊开启了中国的审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