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读后感摘抄( 四 )


《华夏美学》读后感(四):《华夏美学》:儒家美学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但又兼容并蓄
2021年11月3日,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周岁 。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又损失一位美学大师,但他的作品永留人间,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作品来了解和纪念他 。
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拿到李泽厚这一本《华夏美学:全彩插图珍藏本》,感动和欣慰同时拥上心头 。这是一本极为漂亮的图书,封面设计就极为用心,考究而且有着中国古典特色的美,对得起“华夏美学”四个字了 。泛黄的颜色反而衬托出了一种高级感,而书中配的彩图也是急具特色,整本书的设计、排版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当然要夸设计师几句 。
当然一本书的重要之处还是要看内容 。李泽厚的《华夏美学》梳理了我们中国整个美学历史的变迁过程 。它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会的演化过程?在和西方美学的比较过程中,作者也更好的区分来东西方的美学的差异,为什么中国美学会形成独特的特色?为什么华夏之美有着如此顽强的生机,绵延几千年而不断?这些都等待打开这本书,一探究竟 。儒家美学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它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深刻的哲学观念 。而儒学又有着兼容并蓄的反馈结构,又使它善于不断吸取和同化各种其他美学思潮为己所用 。在华夏古代,儒家美学同化了道家、离骚、佛教等等各种思想,形成了华夏美学的根基,而现代,西方美学的不断的引进,也会成为华夏美学可以借鉴的一部分 。
美学的基本是什么呢?所有的美都是来自于感官享受,来自于身心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过程 。中文“美”,可能来着“羊大”为美,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味觉的感官刺激,而西方美学也有很多词汇来自于味觉刺激,这在东西方都是共同的,美的起源东西方大体是一致的 。但中国美学有着自己独立的特色 。和西方美学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化 。当然有人说西方艺术是“再现”而中国艺术是“表现”,李泽厚告诉我们,这是不准确的 。
西方艺术重“再现”(模拟),中国艺术重“表现”(表情) 。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华夏美学产生于感官刺激,但又不再完全同化于感官刺激,华夏美学发展出“乐”、“礼”等等不同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乐”主要并不在要求表现主观内在的个体情感,它所强调的恰恰是要求呈现外在世界“从天地阴阳到政治人事”的普遍规律,与情感相交流相感应 。它追求的是宇宙的秩序、人世的和谐,认为它同时也就是人心情感所应具有的形式、秩序、逻辑 。这也就形成了大量中国艺术作品中个性情感一般都不突出,大都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从这样的论述,我们知道华夏艺术和美学的这些民族特性,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很早就便开始了,而且也就和西方有了本质的区别 。华夏艺术发源于远古的礼乐传统,并在政治中也同样表现出来,在中国的政治中也不是独立的讲解“真”和“善”,也同样讲究“美”,讲究“礼乐传统”,讲究教化,这也保证了儒家美学传承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