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1、重阳登高的寓意?古人重阳节都要登高望远,这样做的寓意其实有两个方面 , 一是祈福 , 二是游玩 。
唐代王维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说的就是重阳节这天当时人的活动 , 要到高处去插茱萸 。
一、祈福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份,古代人在这个时令应该是秋收季节 。这个时候的人们看到收获的粮食等 , 总要感谢一下上天的恩赐 。所以,人们就会去登高祈福,祈求老天爷保佑第二年风调雨顺,另外也又感谢老天爷这一年对自己的照顾,让自己可以有收获,安然度过这一年 。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登高祈福,这个其实和当时人们的思维有关 。古代人普遍认为越高越空旷的地方越接近天空中神明居住的地方 , 能够把自己的心愿更好地传达于各路神仙 。古代皇帝很多都会在泰山举行一些重要的祭天仪式 , 甚至是泰山封禅等,就是他们觉得泰山是五岳之尊,是能够上达天听的地方 。普通人自然无法像皇帝那样大张旗鼓去泰山,所以他们就选择在一些比较高的地方来祈福 。
二、游玩
古时候的农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但是要比现在短一些 。农历九月份基本就已经秋收完成,然后人们就比较闲了 。忙碌了半年的人们闲下来约着一起去游玩一下,而且秋天收获之后难免还会有一些漏下的果实,大家可以一起去捡漏 。
另外,登高可以遇到山上不少的野果之类,这也是可以作为冬季储备粮食的,大家相约一起去采摘野果野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趁着秋高气爽还适合出门的季节,多储备一些过冬的粮食,那么整个冬天会过得更加舒服安宁一些 。
北方秋高气爽的时节恰好也是农闲的时节,这个时候不出去游玩 , 等到再过几天就出不了门了,因为冬天很快就会到来,人们只能窝在家里围着炉火过冬了 。
重阳节这个节日的起源如果真正追溯起来 , 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原始社会 。上古时期的人们就有在这个季节祭天的习俗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很多时候人们忙碌一年未必能够有足够的食物过冬,所以会祭祀天地感谢赐予粮食 , 并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习俗经过几千年的蜕变,慢慢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重阳节 。
重阳节习俗之一就是登高望远,其实,重阳节的登高寓意很是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见,这个节日登高是为了怀念远方的亲人,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情 。
 另有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 , 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 。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 , 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 , 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 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 , 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 , 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
有辟邪气的一说 。
在古代,重阳节登高有辟邪延寿的寓意,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在近代 , 九月初九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
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 , 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时节,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因为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将重阳节野游活动称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相对应 。
重阳节寓意步步高升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文章插图
2、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源于汉代仙人费长房和其弟子桓景的神话故事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一是登高辟邪,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
一、重阳登高的由来
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 , 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全家大?。?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 , 便能避祸消灾了 。”桓景按师傅所说,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 , 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 , 便知师傅所言属实 , 自己和家人有幸逃过一劫 。后人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日是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而后渐成风俗 。
二、重阳登高的寓意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 , 一是登高辟邪,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 , 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 。在九月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文章插图
3、重阳登高的寓意什么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怀念远方的亲人 , 也寄托着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愿望 。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 , 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 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在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 。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之情,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
有辟邪气的一说 。
在古代 ,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延寿的寓意,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在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
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时节 , 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因为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将重阳节野游活动称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相对应 。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文章插图
4、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什么?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 , 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 , 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是,健康长寿,祛病强壮,也是祭祖的一种活动 , 是思念家人朋友的意思 。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点 , 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
有辟邪气的一说 。
在古代,重阳节登高有辟邪延寿的寓意,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在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老年节”的新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
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时节,前往山上游玩 , 以避灾祸 。因为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将重阳节野游活动称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相对应 。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文章插图
5、重阳登高的由来:古代重阳节“登高”背后的寓意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有天,忽意识到 , 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 , 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 , 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 , 词赋楹句总爆满 。
也巧了,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染 。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在古人那儿 , 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 , 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高 , 带来大势大象 , 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 。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薰染 , 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 , 于诗家墨客 , 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 , 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
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
秋高气爽 , 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 。今人仅视为“敬劳节” , 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 , 动了骨 。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 , 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 , 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 。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 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 。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
登高,除赏秋 , 亦有惜时别离之意 。九九乃秋之尾 , 尔后草木迅速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 。此时登高 , 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 。
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 。
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了膜拜,其它很像爱情或友谊 。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 。最感人的 , 当属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为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李白《九日》)
秋收毕 , 仓禀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 。隋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 , 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物质和精神,都恰逢其时 。
王勃那首澎湃万丈的《滕王阁序》,即重阳宴上泼醉所致 。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 , 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 。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一件事,至少重阳这天没法熬,无处立足 。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 , 宴必于是” 。
某日 , 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想:重阳那天 , 早年北京人会投奔哪儿呢?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 , 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 。而慈禧太后 , 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
先人青睐这些地方 , 缘由莫外两点:身高和野趣 。我盘点了下 , 清人眼里这群高丘,如今几乎皆废,或荡然无存 , 或只能算平地 。像天宁寺、陶然亭、钓鱼台,实在既没身高,又无野趣 。天宁寺畔倒是有根比它高几倍的烟囱 。
昔日的“姚明”,如今都成了小矮人 。当代京民若过登高节,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 。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未知 。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当被告知卧榻之侧即著名的于山和白塔时,心中甚喜 , 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 。翌日拉开窗帘,我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一栋楼 。虽沮丧 , 但我清楚 , 这是心理落差所致,预期越大,失落越重 。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的寓意?】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即“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 。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 。
我想,古时九月九,“三山两塔”必是糯酒飘香、万头攒涌罢 。
现在,福州人该去哪儿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 。连素无丘山的上海,也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
罗嗦了这么多,我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 ,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引力,有种欲罢不能、鬼使神差的诱惑 。而且,先人所涉者 , 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不仅慕之趋之 , 也忠实地护高、养高,捍卫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和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和荣誉的事 。
还有一点,即他们自然之子的秉性、灵魂里的那股酒意 。
在对时季的敏感、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 。不仅迟钝 , 而且寡情 。
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逼得纷纷自杀,当天然之巍被夷为平地、化作砖头水泥 , 当世人和媒体眼中只剩下“珠峰”……登高节 , 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 。
我们刻度变了 , 视觉和灵魂,刻度都变了 。
我们所用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 。
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 。
小时候 , 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了 。不久,它即出现在了我的作文里,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 。今天,城市的小朋友 , 谁见过地平线?我跑去问邻居的孩子,他拼命摇头 。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蚂蚁般倚石扶树、跌跌撞撞的醉客们致敬 。
我还要向那漫山遍野 *** 裸的笑声致敬 。
还要向一坛坛躺在深秋里的菊花酒致敬 。
我醉了 。恍惚看见了刘伶、嵇康、阮籍……
(本文《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王开岭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