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1、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简粽” ,  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 粽子从形状到馅儿都有不断的翻新和变化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杂别的食品,而仅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
2、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
3、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
4、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 , 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 , 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
5、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 , 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
6、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 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
7、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 , 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 , 一名辟兵缯 , 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 , 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
8、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 , 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 , 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2、北方人过端午节有什么传统习俗?生在北方的我,从我依稀记事开始,我的奶奶每当端午时候会给我准备粽子、茶叶蛋、红肚兜 。
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没有粽叶,可能是农村没有种的(因为农村做的美食,很少买材料的)奶奶用的是玉米叶,这个玉米叶还得去找,因为五月五没有种玉米的,有的也是早玉米 。
然后糯米都是过年赶大集奶奶买来存下的,在掺和点大米做出来的 。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候原材料不如现在,但儿时的味道永远比现在的好吃 。(依稀记得跟下面这图一样)
除了粽子,这一天奶奶还会给我煮茶叶蛋,那时候鸡蛋匮乏啊 , 别提多想念了,茶叶就是大绿茶也就现在咱们说的花茶,放上一点茶叶再放上大盐粒(现在娃娃可能不知道大盐粒长啥样) , 然后煮上几个(表哥都自带鸡蛋 , 哈哈),家里孩子多,我姑姑也是邻村的 , 表哥堂哥表妹加起来8个,哈哈,别提那天多好玩了,抢着吃茶叶蛋,画面很美好 。
除了吃上面,我奶奶还给我穿肚兜,小时候我很喜欢,红红的很好看,上面有个小动物(再拿个爷爷准备的小棍子,自己找个铁圈,这不就是小哪吒吗),据奶奶说这是辟邪,然后现在没有了 , 在我上初中后,奶奶老了 , 我也大了 , 就没有穿肚兜这事了 。(看下面的图,有画面了没大家,跟我小时候传的差不多,哈哈)
后来初中后,如果放假赶上端午,妈妈就给我弄个红绳,严格来讲需要五色丝线编织在一起,戴在手腕或者脚腕上面,也是为了辟邪 。
现在长大了,每到端午,只要不是特别忙,我都会回家陪父母一起吃顿饭,妈妈会提前包好粽子和煮好茶叶蛋,说一些小时候的事情,画面也很美好 。
虽然现在粽子、茶叶蛋种类很多,但总是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写到这里时候,忽然很怀念小时候,很想念小时候跟在奶奶屁股后面抢茶叶蛋场景,想念穿上肚兜后拿着棍棒装哪吒的场景 。
再到现在有了小少爷和小公主,妈妈升级为奶奶后,基本都在城市带娃 , 每次快到端午时候,妈妈就会跟奶奶当年一样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和煮茶叶蛋,俩娃娃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叽叽喳喳地,跟我当年场景一样,这可能是就是习俗的传承吧 。
1、北方端午节的习俗
1.1、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 。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 。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 。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
1.2、“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 。现在有些地方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征稿活动 。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吟诵爱国诗文 。
2、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2.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 。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
2.2、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 。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 。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
2.3、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
3、北方端午节吃什么
3.1、吃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
3.2、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
端午节的传说来源
纪念伍子胥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端午节的五黄是什么
1、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2、黄瓜
在民间,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 。四季转换,在众多水果中,黄瓜比其他瓜果上市早,5月中旬就能吃到新上市的,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 。另外,黄瓜也有清热解毒的功用 。
3、黄鳝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
4、黄鱼
大黄鱼通体金黄,口唇朱红,被人们赋予富贵祥和的文化色彩 。闽东民间素有以大黄鱼作为上等礼品馈赠至亲的风俗,端午节尤为盛行 。端午送大黄鱼,蕴含美好的期盼 。
5、咸蛋黄
咸蛋黄没有黄鳝、黄鱼和黄瓜的时令性,因为有个“黄”字,于是也进入了“五黄”的行列 。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 。
关于北方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 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 。那么你知道北方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
北方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我国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
第 1 页
家庭绘本儿童故事学前教育怎么选?

早教送到家,在家也能上,贴龄教学,覆盖0-8岁不同阶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 。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 广告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 , 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 。《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 。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 。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 。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 。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 。”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
击鞠亦即打马球 , 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相传 , 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
第 2 页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 , 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 , 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 , 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
第 3 页
雕文七宝球 。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1、挂五彩丝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民俗 , 北方的端午节气氛越来越淡化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在北方,有佩戴钟道祛五毒辟邪的习俗 , 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 。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长辈送给孩子的,其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5种毒物 , 据说可以驱毒辟邪 。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节辟邪的一种方式 。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 , 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
2、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 , 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
3、打马球
也是北方端午大戏之一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马球 , 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4、游天坛风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 。无竞渡俗 , 亦竞游耍 。”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 , 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 , 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 。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
北方射柳、打马球:据说“射柳”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 , 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 , 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 。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是骑在马上 , 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据记载明朝时期北京白云观前就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几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 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端午节习俗众多,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拴五色丝线、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及打午时水等 。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t"、“筒粽” 。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 , 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
2、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 , 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
3、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
4、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在端午节 , 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 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
5、打午时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 ,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
端午节,我们北方老家习俗挺多,在我们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然后还会把不同馅的粽子分享给亲戚朋友,我们老家一般吃黄米或者糯米的粽子,很少吃肉粽子,这个跟南方有点区别 。端午的时候大家相互品尝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粽子 , 其乐融融 。此外,一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并把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这些风俗是我们老家常见的事 , 你们家乡端午还有啥不一样的风俗,大家相互交流哦 。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 ,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 , 盛行于吴、越、楚 。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 , 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 , 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
此外 , 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 , 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 , 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 , 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 , 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 , 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 , 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
据记载 ,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 ,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 , 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
晋代 ,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 , 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 , ……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 , 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到了唐代 , 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 , 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 , 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 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 玲珑可爱 。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 ,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 ,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 , 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
可见 ,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 , 饮雄黄酒,激浊除腐 , 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 ,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 , 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 ,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 , 以驱邪魔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 , 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 , 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 , 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 , 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 , 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于门上 , 士庶递相宴赏 。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 , 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 或带或钉门上 , 以禳赤口白舌 , 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酥窒八祝⑿杏诠笾莸厍亩宋缦八?。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正阳节、龙舟节等,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活动 。
赛龙舟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当天中的重头戏中的重头戏 。在龙船竞渡前 , 要先请龙,进行祭神 。祭过神后再安龙头、龙尾,之后才能正式进行竞渡及赛龙舟比赛正式开始 。祭神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希望第二年可以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家里平安无怪事,事事如意 。我还记得当年县城里举行赛龙舟比赛当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桥上也都站满了人,划船的时候的呐喊声和观看的观众发出的呐喊声,简直把耳朵都要震聋了 。即使后来赛龙舟比赛结束了 。之后的几天,人们仍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赛龙舟当天的盛况 。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有一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挂艾” 。端午节当天挂上艾草与菖蒲是这一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意愿是祛邪祛病,鬼怪退让 。艾草和菖蒲产生的奇特香气,可驱散冲蚁,净化空气,同时,还具有杀虫灭菌,提神通窍的功能 。所以在那个时候,古人就非常聪明的把艾草和菖蒲挂在家门口 。
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这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各种各样的粽子三角粽,长重,小粽 , 大粽还有 , 咸粽、甜粽、白粽、等等 。用菰叶包裹住上好的糯米,糯米里面还包裹着板栗,红豆,黄豆以及大红豆,还有肉,放上去蒸一会出锅的时候简直飘香四溢 。每年的端午节,我家里都会包粽子,各种各样的粽子,当天,简直就是把粽子当饭吃 。左手一个粽子,右手一个粽子,真的很幸福 。在吃粽子之前,我们会把第一锅出的粽子拿出几个丢到河里面 。是为了祭祀屈原 , 也是我们那边的习俗之一 。
栓五色丝线
丝线由青、红、白、黑、黄五色构成 , 那个时候我们称为吉祥五色线 。把它系于臂上或者手腕上,那个我妈跟我说是用来驱邪的 。带的时候不可以折断 , 不可以随意丢弃,也不能把自己带过的跟别人交换 。然后在晚上洗澡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取下来丢到河里 。
戴香包
那个时候我们的香包是村里的一些老人给我们的并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的 。给老人几块钱 , 端午节当天老人就会拿来几个香包给我们带上 。我记得那种香包有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闻起来还是蛮香的,现在看来,应该是拿来驱虫的,但是以前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带,那我也要带 。现在我家里面还有两个香包 , 不过估计也已经达不到驱蚊的功效了,只是留在那里做个纪念 。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 , 美丽芬芳 ,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 , 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 ,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 , 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
扩展资料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由上古时代的吴越部族先民以扒龙舟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 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得多 。端午习俗甚多,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这些节俗有都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端午节习俗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
端午节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 , 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端午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
扩展资料
端午节的意义
1、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
2、纪念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 ,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 ,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 ,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
子胥建议 , 应彻底消灭越国 , 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 ,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
4、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 , 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4、南北方的人都是如何过端午节的?他们都有哪些仪式?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 , 我国面积宽广 , 有南北方之分,南北方的差异也是很大的,那么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北方风俗是什么,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端午节北方风俗是什么
1、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 。粽子也是一种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
2、佩五彩粽子和香囊祈福禳灾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 , 连成一串 。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 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
3、乘水临风,登高望远“辟毒”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 。抚顺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 。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 。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 , 保你一年眼睛明亮,如同圣水一般 。
南方人怎么过端午节的
1、吃粽子
过端午节时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的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仍然在延续这一习俗 。粽子在制作方面有不少花样,南方粽子的形状丰富 , 有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玲珑精致的外表,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
馅料上,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肉粽为代表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_,南方的粽子甜少_多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 , 煮熟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 。
2、辟邪用物
在端午节纪念活动中,还有驱邪的习俗,在南方 ,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为主 。据介绍 , 端午挂艾、悬菖蒲,非常于春节放鞭炮 。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 , 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
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 。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 , 用这桶“龙水”洗头 , 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邪 。
3、运动竞技
南船北马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赛龙舟成为南方独一无二的端午过节习俗 。作为当之无愧的龙舟故里 , 汨罗的龙舟赛自然不容错过 。号子震天,龙旗飘舞 。接到开始的指令后,千帆将于同一始点竞发 。
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弘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 。赛龙舟的时候,不只是参赛的选手,就连观赛的岸边居民,也兴高采烈,即便不相识,但却不影响他们为相中的龙舟鼓劲呐喊 。
端午节南北方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