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

1、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五服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 。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 , 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 , 关系较远 。今人以为,这一说法最正确 ,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这一说法 。  
祖宗十八代
1、上九代为
自己之父为父亲 , 父亲之父为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 , 天祖之父为烈祖 , 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
2、下九代为
自己之子为儿子,儿子之子为孙子 , 孙子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

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

文章插图
2、五服之内是几代人?是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 。
相关介绍:
五服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 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 。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 。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 , 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 。随着时代的变迁 , 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
扩展资料
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 , 先是“夷三族”,后代越来越酷 , 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 。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
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服
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

文章插图
3、五服是几代人      五服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 , 其中以父宗为主 。其中五服的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 。主要以距离、等级、丧服、血缘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
nbsp;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五服这个词,这个词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那么五服到底是指什么?指几代人呢?现在让我来告诉你!
详细内容
      01
      五服”有4种含义: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 , 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
      02
      丧服分类:
      1.斩衰(音摧) , 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 , 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
      2.齐衰(音资崔,zīcuī ) , 丧服名 。齐 , 下衣的边 。齐通纃 ,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 。
      03
      3.大功,亦称“大红” 。丧服名 。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为九个月 。
      4.小功,亦称“上红” 。丧服名 。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月 。
      5.缌麻(缌音思) , 丧服名,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 。
      04
      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现代人多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民间有骂人祖宗八辈的,那意思就是把整个家族都骂了)
      05
      最新的说法: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今人以为,这一说,最正确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这一说法 。
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

文章插图
4、什么是五服,五服是指几代人       词语名称:五服 词语读音:五服(wǔ fú)
       【五服简说】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 , 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 , 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
       【词典解释】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 , 服事天子之意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见《书.康诰》 。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
       【丧服制度】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斩衰}
         斩衰(音摧),丧服名 。衰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 , 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 。至明、清 , 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三年丧二十五月毕”)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 , 妾为家长同 。”
       {齐衰}
       齐衰(音资崔),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齐通纃,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 , 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 , 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衰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 , 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 , 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曰齐衰不杖期,为伯、叔父、母,为亲兄、弟;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
      {大功}
大功,亦称“大红” 。丧服名 。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为九个月 。清代,凡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 , 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史记·孝文帝本纪》:“已下 , 服大红十五日 , 小红十四日 。”裴骃集解:“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 。’”《明史·礼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为众子妇,为女之出嫁者;祖为众孙;为兄弟之子妇……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 。”《清史搞·礼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茧布缘屦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
      {小功}
小功,亦称“上红” 。丧服名 。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月 。清代,凡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仪礼·丧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 。从祖祖父,从祖父母报;人祖昆弟;从父姊妹篇,孙嫡人者;为人后者为其姊妹嫡人者 。”《新唐书·礼乐志十》:“小功五月殇,正服:为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叔父之下殇 , 为姑、姊妹之下殇,为从兄弟姊妹长殇,为庶孙之长殇 。降服:为人后者为其兄弟之长殇,出嫁姑为侄之长殇,为人后者为其姑、姊妹之长殇 。义服: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殇,为夫之叔父之长殇 。”参阅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一所附丧服各图 。
      {缌麻}
缌麻(缌音思) , 丧服名 , 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 。清代,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 。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即所谓“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 , 但也有所变通 。
    【演变】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 , 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 , 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 , 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 , 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 ,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 。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 , 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 。从祖父开始向上 , 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 , 高祖之父为天祖 , 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由自己往下,为子 ,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
   【九族服图】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图 。
 
在丧礼中 , 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 , 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
烈祖 六世 六世亲属竭矣
天祖 五世 袒免 五世袒免,杀同姓也,
高祖 一代 一服 四世 缌亲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
曾祖 二代 二服 三世 小功亲
祖 三代 三服 二世 大功亲
父 四代 四服 一世 衰亲
己 五代 五服 己
子 六代
孙 七代
曾孙 八代
玄孙 九代
来孙
     【基本归结】
礼经上所记的一套丧服制度 。这套制度在当时虽然不见得全部实行 , 后世的丧服丧期虽然也有所改变,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 。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期年 。明代以前 , 如果父亲还在,儿子为母亲居丧也只是齐衰而不是斩衰 。
第二,在丧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 。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明代以后,庶子为自己的母亲也服丧三年),但是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来改为期年丧 。长子长孙在服丧中很重要 。在丧制中有所谓“承重孙”,就是由于嫡长子已死,应由嫡长子的儿子承担丧祭(和宗庙)的重任 。又有所谓“承重曾孙”,承重孙或承重曾孙在讣闻(讣告)中名字是列第一位的 。
第三,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注:“同姓之亲无服属 。”这就是说,族兄或族弟的儿子相互间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只有同姓的关系了 。
参阅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K_BbATZppIBn5edRX2g_AYdpM_scKdadsfJHR9Y-MyKt_ug_FbYZ3AfYf2dN1Vp
“五服”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 , 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 。五服指五代人 。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五服:
斩衰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 。
齐衰 , 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 。按服丧期限长短,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 。
大功九月,用粗熟布为丧服 。
小功五月 , 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
缌麻三月,用稍细熟布为丧服 。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 , 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 。
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 , 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 。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 。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 , 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
拓展资料: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 
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宗亲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旁系,无不有服;外亲方面,却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 。
亲疏有别:五服偏重父系 , 其轻重也主要用以体现父系宗亲之间的亲疏远近 。血缘愈近的服制愈重 , 反之则愈轻 。如同父兄弟重于同祖的从父兄弟,从父兄弟重于同曾祖的从祖兄弟,从祖兄弟重于同高祖的族兄弟 。出了五服,便只有同姓之亲,已无需为之服丧 。 
男女有别:五服所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十分明显 。如父母俱为生身之亲,为父是斩衰三年,为母是齐衰三年,若父尚在世,则只能为母服齐衰杖期 。又如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丧斩衰三年,夫为妻则只服齐衰杖期 。 
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
五服具体指的是斩衰(同,音崔,指丧服)、齐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做工细)、缌麻 。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穿这种丧服服丧三年,用于臣、子、妻、妾为君、父、夫服丧 。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 。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只是做工不同 。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有一年、九月、五月、三月 。
从自己开始上数五代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 下数五代到子、孙、曾孙、玄孙,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都是有服亲,叫内亲 。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 , 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 。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 , 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 , 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
凡是上面举到的,有(五种)服亲关系的亲眷之间 , 就叫做“未出五服”,没有这种服亲关系的但有更远的血缘关系 , 叫做“出了五服” 。
过去的规矩,“未出五服”不准结婚 。
应该是五福 。(五服)
一福为兄弟姐妹、父辈(包括姑姨叔伯等有血亲的)、祖父辈(也包括姑祖叔爷姨祖有血亲的)、曾祖、高祖五辈,在高祖旁支的另五个福帮称为五福,五福之内的兄弟姐妹应该拜一个祖宗的 。
五服本来是指亲人之间的丧服 , 一般是上5代,下5代,(都包括自己),是表明与自己关系远近的一种标志 。说出了五服就不在穿孝了,其实就是指出了5代,也就是只5辈人 。跟你在同一辈上的人 , 如果不是同一个高祖,就算是出了五服了 。(从己身往上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
五服,指自己的辈分往上数四代,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一般指五代以内是有亲缘关系,有人说出了五服就不再是亲戚了 。一般情况下除了五服就不用服丧礼,也就是不用披麻戴孝了 。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

文章插图
5、正确的五服是几代人?正确的五服是九代人 。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今人以为 , 这一说最正确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这一说法 。
中国五服介绍:
在中国,同姓同宗之人,按血脉传承的顺序,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大家常说,某某和某某是没出“五服”的兄弟,通俗说就是两人是实在亲戚 。现今人们常说的五服,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代人 。
古代人们若是有亲人去世,就会进行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不一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是为“五服” 。
【五服是几代人,五服是指哪五服几代人?】五服之内的亲戚关系是比较亲密的,逢年过节都要走动串门的,一家有结婚、生孩子的喜事 , 或者生病、去世的白事,五服之内的亲属是一定要到场的 。对喜事要恭贺,对白事要安慰和服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