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1、【中医典故】杏林杏林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道医董奉 。
在三国时代 , 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 。
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种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 。
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 , 累累红杏挂满枝头 。根据董奉的传说 , 杏林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代称 。
这个故事记录在晋人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董奉》中, 据《神仙传》记载:

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文章插图
2、杏林指什么杏林是什么
其实杏林指的是中医学界 。而杏林这个词是出自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 。根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意思是有一个人给人治病不收取钱财,而是让被治好的病人栽种杏树 , 就这样过了许多年 , 这些杏树成了一片杏林 。因此人们就将杏林代指中医学界,而杏树代指中医师 。
再后来 , 人们就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形容和称赞中医师的医术精湛和高尚的品质 。
【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文章插图
3、杏林春暖的典故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医护道德思想?“杏林”体现的是一种医界的匠人精神和价值标准,体现的是“技精、德善” , 一方面医术精湛另一方面医德高尚 。
根据《太平广记‧卷十二‧董奉》上记载 , “杏林”一词的来源 , 是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 。董奉是东汉末至三国时的东吴名医,医道高明,有妙手回春之术,并以高尚的医德修养闻名于世 。董奉与华陀、张仲景同负盛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 。
董奉后来到豫章庐山隐居 。他住在山里不种田,每天为人治?。?分文不取 。重病的人被他治好,董奉就让患者种植五棵杏树,治好病况轻的,就种植一棵 。这样经过了几年,已经有十万多棵,成了一片茂盛的杏树林 。他让山中的鸟兽都在杏林中嬉戏,树下杂草不生,就像是故意把草锄光一样 。当杏子成熟后,董奉用草在杏林里盖了一间仓房 , 还告诉人们U“想买杏子的人,不用告诉董奉,只要把一罐谷粮放进仓房,就可以自己取走一罐杏子 。”曾经有人放进仓房的粮食少,却拿走很多杏子,这时杏林里突然有一群老虎吼叫着追出来,那人非常害怕,急忙提着杏子逃跑,却在路旁翻倒了 。回家一量杏子,剩下的杏子正好和送去的谷粮一样多,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 。董奉每年卖杏得来的谷粮,全都用来救济贫穷人家,及提供给旅行在外缺少路费的人,一年能发出去两万多斛谷粮 。
董奉有精湛的医术却不重名利,为人乐善好施,他崇高的医德被人们敬仰、传颂,成为千古佳话 。因此,“杏林”也就成为医学界的代称了 。
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文章插图
4、中国古代医学界美称为杏林是源于谁的义举董奉 。
董奉,字君异,侯官(现今福建闽县)人 , 生於三国时代(约公元221~264年之间) 。董奉少年时期,除了学习古籍经典之外,发奋钻研岐黄之术,立志要做一位济世的医生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术,不但医术极为高明,而且能够预言风雨 , 民众都视他为能“呼风唤雨"的仙人 。
道术对修身养性,有其一番道理 。董奉修得道术后,青春长留,驻颜不变 。据说有一个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亲,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都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没有一点变化,心中很奇怪,就问董奉:“当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满头白发,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 。长生不老,乃是历代许多帝王、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但如白居易的诗所说:“又无大药驻朱颜” 。因此,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法术”的人 , 日益增多 , 搅得董奉终日不能安宁,于是 , 他便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
他经过交州(现今广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经董奉救治,死而复生 ,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江南 。士燮全家万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边建造了一座高楼,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亲自侍奉 。一年后,董奉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北上 。
途经钟离(今安徽凤阳)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 。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传播给钟离农民,鼓励人们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 。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规章:看病不收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 , 种一株 。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 , 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 。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 。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 。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 。《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 , 惟令种杏五株,数年 , 杏至万株 。”《凤阳县志》也载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 , 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庐山还留有杏林遗迹 。
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 。苏州的郑钦谕 , 庭院也设杏圃 , 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 。元代的书画家赵孟\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 。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 。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 。“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 。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 。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 , 轻者一株 , 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
杏林一词源于哪位名医,【中医典故】杏林

文章插图
5、杏林探宝的由来与哪位历史中的名医有关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
董奉,字君异,侯官(现今福建闽县)人,生於三国时代(约公元221~264年之间)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 , 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恍朐砸豢判邮?。所以四乡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云集 , 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 。几年之后 , 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 。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贩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 , 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达数十万斗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杏林”也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