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有哪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气温、雨量、物候变化各是哪些节气?(1)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 大寒 。
(2)①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
②反映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 , 大寒5个节气 。
③反映雨量的有:雨水 , 谷雨,白露 , 寒露,霜降,小雪 , 大雪7个节气 。
④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
文章插图
2、二十四节气 1.反映农时季节 2.反映气候变化 3.反映四季变换 具体是什么…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四季变换: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气候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 , 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 , 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 , 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农时季节: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
文章插图
3、二十四节气与季节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 , 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 , 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 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 , 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 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 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分季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 , 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 , 有人还写成七言诗 。
24个节气,根据气温的变化形成了四季,四季一般都是根据24个节气来进行划分的,把气温从低到高的季节叫做春季 , 把气温最高的季节叫做夏季,把气温从高到低的季节叫做秋季 , 把气温最低的季节叫做冬季,立春 , 立夏,立秋,立冬也是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
二十四节气和季节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二十四节气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四季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划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 每一季节有6个节气 。
文章插图
4、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各节气的基本释义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 。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 。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 , 春回大地 , 生机四起,万象更新 。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 , 春天就此开始 。从此 , 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 。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 。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 。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 。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 , 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
②雨水:2月下旬 。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 , 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
③惊蛰:3月上旬 。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 。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 。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 , 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 。此时步入田间 , 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 , 极目遥望 , 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
④春分:3月下旬 。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 。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 。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 , 正西落下 。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 。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 , 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 。“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 , 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此时在物候上 , 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 。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
⑤清明:4月上旬 。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 , 万物欣欣向荣 。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 。“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 。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 , 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 , 或赏林木 。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 。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 。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 。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 。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 。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 , 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不妥 。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 , 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 。如查阅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 , 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 , 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 。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 。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 , 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 。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
⑥谷雨:4月下旬 。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 。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 。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 。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 , “谷雨”后好种豆 。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 , 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 。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 , 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 。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 。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 , 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 。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 , 便把扇子拿 。
②小满:5月下旬 。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 , 但尚未成熟 , 故称“小满” 。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 。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
③芒种:6月上旬 。“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种子的意思 。“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 , 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 。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 。“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 , 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 。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
④夏至:6月下旬 。“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 , 并影响到北极圈 。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 。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 , 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 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 , 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 , 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 。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 。当然 , 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 。自翌日起 , 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 。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 , 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 。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 。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午夜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 。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 。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 。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 。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 。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 , “夏至”日时 , 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 。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 。“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 , 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 。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 。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 。“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 。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 。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 。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 , 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 , 正所谓“锄禾日当午 , 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
⑤小暑:7月上旬 。“暑”为酷热 。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 , “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 。“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
⑥大暑:7月下旬 。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 。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 。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 , 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 。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 。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 , 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 , 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 。此时田间劳作 , 多以早、晚进行 。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 。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 。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 。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 。“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 。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 , 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 。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 。“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 。“立秋”一到 ,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 。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 , 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 。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 , 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
②处暑:8月下旬 。“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 。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 。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 。因此 , “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
③白露:9月上旬 。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 。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 。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
④秋分:9月下旬 。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 , 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 。这一时节 , 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 , 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 。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 。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 。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 。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 。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 。自“秋分”以后 , 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 , 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 。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 。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 。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 。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 , 金灿麦种播入田” 。
⑤寒露:10月上旬 。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 , 还未成冰 。“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 。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 , 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 。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 。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 。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 。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
⑥霜降:10月下旬 。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 。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 , 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 。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 。“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 。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 。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 。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 , 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
②小雪:11月下旬 。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 , 但并不很大 。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 。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 。此时田间仅作大白菜的收贮工作 。农田劳作基本停止 。由于不断降雪 , 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
③大雪:12上旬 。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 。大,指降雪的程度 。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 。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 。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 。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 。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
④冬至:12月下旬 。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 。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 。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 。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 。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 。“冬”为“冷”,“至”为“到” , 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 。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 。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 , 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 。“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
⑤小寒:1月上旬 。“寒”即冷的意思 。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
⑥大寒:1月下旬 。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 。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 。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 。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 。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 。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 , 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 。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 。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 。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 。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 。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 。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 。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 , 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 。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 。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 。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 , 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 。
1、立春
一候东风解冻 , 二候蛰虫始振 , 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 , 蛰居的昆虫慢慢在洞中d醒 ,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
2、雨水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 , 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 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3、惊蛰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 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
4、春分
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 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
5、清明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
6、谷雨
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 到戴胜鸟 。
7、立夏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L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文章插图
5、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天气变化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 , 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春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中国幅员辽阔 , 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 , 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 , 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 , 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 , 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 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
“雨水”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 , 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淮河以南地区,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 , 以争荚多粒重 。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 , 抢晴播种 , 力争一播全苗 。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 , 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 ,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 ,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 ,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 , 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 , 土壤仍冻融交替 , 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 , 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 。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 , 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 。随着气温回升 , 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 , 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 , 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
“春雷惊百虫” , 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 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桃花开 , 猪瘟来” , 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 ,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 , 平分了春季 。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 , 严寒已经逝去 , 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 , 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 。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 , 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 , 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 。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 , 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 , 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 。”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 。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 。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 , 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 , 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
“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 , 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 , 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 , 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 。“明前茶,两片芽” , 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 , 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 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 。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 , 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 , 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 , 又称作“清明节” 。民间自古有着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丰富的纪念和娱乐活动,更使清明充满了诱人的色彩 。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 , 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 , 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 , 即“大”的意思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 , 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 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
立夏时节 , 万物繁茂 。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 , 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 ,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 。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 , 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 。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 , 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 。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 。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 , 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 , 所以叫小满 。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 。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 。
芒种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 。从字面上说,“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收获;“种”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对于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 , 此时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
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 , 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 。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 , 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 , 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 。“春争日 , 夏争时”,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 。“芒种栽薯重十斤 , 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 , 错过时机 。“芒种忙,下晚秧” , 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 , 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 。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 , 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
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 , 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 。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 , 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 , 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 。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圩田好作,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防汛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 , 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 , 一般头时3天 , 中时5天 , 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一般年份 , 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 , 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 , 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 , 提高籽粒重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 。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 , 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 , 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 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 , 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月初为?。轮形?,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 ,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
小暑前后 , 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 , 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 , 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 。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 , 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 。”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 , 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 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
大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 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要根据天气的变化 , 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 , 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 。“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 。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 。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 。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 。
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
“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 , 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而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 。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 。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 。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 ,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 , 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 , 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 , 立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 , 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 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 , 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 , 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 。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 , 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 , 秋天开始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
回答者:非常来客007 – 举人 四级 8-23 15:1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2 条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 , 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 , 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 , 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回答者:黄昱恬 – 举人 五级 8-23 15:08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
二十四节有先后 , 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
抓紧季节忙生产 , 种收及时保丰年 。
回答者:啄B木W鸟 – 副总裁 十一级 8-23 15:09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 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 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 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 , 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
反映季节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点 。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
反映气候特征
冷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 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 。
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
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 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 , 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
节气的安排及含义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 。“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这一天春季开始 。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表示气候逐渐回暖 , 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
惊蛰
3月5日~7日 , 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春雷开始轰鸣 ,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 , 但乍寒乍暖 , 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 。“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 , 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
小满
5月20日~22日 , “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 , 日长至 ,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 , 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 。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 , 百官放假三天 。《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 彩扇是用来驱热的 , 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 , 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 。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 。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 。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 , 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 , 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 , 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 草木开始结果 , 到了收获季节 。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
白露
9月7日~9日 , 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 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 , 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
小雪
11月22日~23日 , 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 ,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 , 气味迅速下降 , 降水出现雪花 , 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问欢? ,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
冬至
12月21日~23日 , 太阳移至黄经270度 , 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 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 , 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
小寒
【节气与气温的关系分析,一年有哪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气温、雨量、物候变化各是哪些节气?】1月5日~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
大寒
1月20日~21日 , 天气冷到极点 , 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
- 人们常说蓬莱仙境中的蓬莱是指哪里,蓬莱是哪里
- 偏硅酸是酸性还是碱性,偏硅酸锂溶液是碱性
- 空性为什么打不过阿三,倚天屠龙记:阿大,阿二,阿三是什么样的水平?
- 怎么快速消除家具的味,怎样快速消除新家具的异味
- 什么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有什么
- 卵磷脂胶囊过期了还能吃吗,大豆磷脂过期了还能吃吗大豆磷脂过期了有什么用途
- 鸭肉和芒果能一起吃吗,吃鱼和鸭肉后能吃芒果吗
- 学做冰淇淋在哪里可以学,学甜点师到哪里去学最好学做冰淇淋?
- 水龙头滴水怎么修就不滴水了,怎么修水龙头关不严滴水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