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紫杉》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玫瑰与紫杉》读后感(二):米利的受害者心理
第一次读阿加莎的非侦探小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因为里面呈现出来的人性,远比其侦探小说里的人性更丰富更立体,读起来后韵无穷 。
阿婆的侦探小说探讨的大多是对财富的贪婪和对情人的嫉妒,谋杀也多半出于谋财和情杀两种动机,未免显得单调了些,而她的非侦探小说,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 。
上一篇分析了加里布埃尔的心理,而书里另一个让我非常同情的角色是米利·伯特 。
米利沉溺于扮演受害者角色,特蕾莎认为是米利自己喜欢这样,但我觉得不是的,没有人会因为喜欢自责而自责,或者喜欢不快乐而不快乐 。
我个人认为米利可能有抑郁症倾向,她的丈夫对她拳脚相加,她也没有可信赖的朋友和亲人,整日活在暴力和恐惧之下,不被关爱,慢慢地,她也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她的self-esteem也变得越来越低,极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
这也是她沉溺于扮演受害者角色的原因,她并不是在博取同情,只是因为她太善良了,一种软弱的善良,一旦什么事情不对了,她就会把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她沉溺在受害者角色之中而不自知,因为她是真的在自责,自责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她会不停地责怪自己,陷入自我贬损的情绪内耗里 。
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可能他们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但是潜意识里就是这样的 。我以前也是米利,出了任何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从不抱怨他人,看起来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前提是它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越演越烈,变成一种坏习惯,一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毒草 。
《玫瑰与紫杉》读后感(三):加里布埃尔爱伊莎贝拉吗?
第一次读阿加莎的非侦探小说,出版的时候被冠以爱情小说的名头,大概是出版商卖书的噱头吧,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认为这是一本简单的爱情小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性的小说,里面的角色呈现出来的特质,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普遍性,即使放在今天,同样也不会过时 。
首先,是约翰·加里布埃尔,从他对选举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政治方面他是一个卑鄙的投机分子,但是从他对米利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有善良的一面,尤其对弱势群体,这也为他后来转变成克莱门特神父埋下了伏笔 。
他为什么是一个卑鄙的投机分子?
其实这是他本身的欲望造成的,他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平民,虽然丑陋矮小,但是头脑聪明,能说会道,他想要出人头地,他也知道怎样宣传自己,虽然手段不太磊落,但是他有野心有勇气,也因此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