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读后感大全( 六 )


第一,现代中国文艺学有关“艺术美”(kunstschne)问题的探索继承了黑格尔美学的基本问题并提供了不同的回答 。“什么是艺术美?”这是黑格尔美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解,艺术美是美学探索的根本目的所在 。黑格尔为何只强调艺术美,而且,要把自然美从美学中排斥出去?这个意图来得非常坚决,并非一般人所可理解,因为他违背了审美活动与审美对象建构的基本事实,但是,在黑格尔的理论强调中,艺术美的创造体现了人类生活与情感的自由,它比“自然美”(Naturschne)更富有创造意义 。黑格尔正是从“创造”这一意义上强调艺术美的特殊价值,这使得黑格尔特别强调艺术创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我们已经把美称为美的理念,意思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黑格尔135) 。美的观念与美的认识或文学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艺的本质从认识的意义上说,到底是什么?黑格尔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我们是否充分理解了黑格尔的意图?为此,黑格尔把艺术看作是理想,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证,这就是:“理想,单就它本身来看”;“理想的定性”;“艺术家”(kunstler) 。说实话,在大多数学者有关黑格尔艺术美或理想问题的解释中,始终对此并未进行认真的解释 。艺术的认识与艺术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客观外物强化的结果,还是主体心灵自由综合的结果?在今天,人们已经不轻易用决定论的思想来解释艺术观念与艺术形象,而是强调其内在的丰富复杂性 。黑格尔有关文艺本质或文学理想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现代中国文艺学的基本问题域,虽然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与黑格尔的思想雷同,但是,客观启示则无法否认 。
第二,黑格尔的“理想”发展为各种类型的艺术美的思想,启示了现代中国文艺学的主体性理论论域 。对此,有许多问题必须面对:“理想是什么?”“是思想还是精神?”“它如何转化为艺术美?”黑格尔为何坚持理想或理念先于艺术形式或艺术形象的创造?是先有精神理念还是先有形象?艺术家是直接从形象出发,还是先有精神理念才寻找形象?这一直现代中国文艺学争论的关键问题域 。黑格尔认为,艺术前的艺术或不自觉的艺术与自觉的艺术之间,都在通过艺术“创造”生命的理解与生命的信念 。虽然黑格尔对这一问题的发现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性,但是,他采用归纳的方法理解艺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 。任何归纳方法虽然都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归纳的方法与选择必然充满了主观性,这就是黑格尔给现代中国文艺学所提供的主观与客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理论问题域 。必须看到,黑格尔的归纳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科学的 。问题在于,他为何坚持这样的认识?他的这种认识来源于何处?黑格尔的归纳本身,一方面是对美学历史事实的描述,另一方面则是对美学的主体性理解,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的可能创造 。黑格尔《美学》的重要价值在于:人们接受了他的艺术划分与美学归类,并以此作为认识艺术美的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思想依据 。其实,艺术类型与艺术的历史观念,在世界艺术史的发展视野中,并非像黑格尔所归纳的那样明晰与肯定,但是,黑格尔的主体性归纳与强制性解释,使得人类艺术的美学观念充满了特定的历史记忆 。在这种强化中,历史解释置换了艺术的丰富复杂性 。特别是主体性理论,在1980-1990年代对现代中国文艺学形成了决定性影响 。一般说来,李泽厚受到康德哲学思想的启示提出了主体性观念的现代意义,刘再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学主体性” 。③随后,现代中国文艺学就此展开了批评与反批评的历史话语活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就,确认主体性创造乃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所在 。不过,李泽厚将审美主体性理论归功于康德美学思想的启迪,其实,并不客观,实际上,“文学主体性”与“艺术主体性”概念,更应该看作是黑格尔美学的直接启迪 。康德强调认知主体的先验感性与先验知性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审美主体性思想,尤其是可以不尊重对象客观性而完全尊重主体想象的“审美主体性思想” 。黑格尔美学则在主体性问题上有着充分而自由的认识 。黑格尔美学所强调的“主体性”(Subjektivit),是为了强调审美感知与审美创造的完全自由,强调独创性、个体性、主观性与精神性的自由创造,与现代中国文艺学的问题域之间有着最内在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