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 )


我几乎是翻来覆去去看这本书,大概用了2周时间,断断续续在家里、地铁、咖啡馆不断去看,看一会儿就陷入思索,停顿,再读,最终读完,感觉还可以再从头读一遍,作者的文笔非常好,从来没有那种“我知道了你还给我说一遍”的废话,每一章节的每一段里面都有让人能够反复琢磨的内容,咀嚼之后才更觉得甘甜 。比如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有个苏格拉底、古尼泊尔有释迦牟尼、中国古代有孔子,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如果新书再重复讲述,恐怕乏善可陈,但是后来“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引自百度百科)” 。
于是故事从单纯的记录和叙述,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去探究背后发生的原理,这就有意思了,意义也就不同了,我想说的就是,这本《衔尾蛇之圆》也有同样的感觉,它不在拘泥于对于人类科技发展的简单陈述,更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去概括了人类科技发展的三个时期:“祛昧”时期,主要就是探究人类从愚昧落后的原始人一步步如何祛除愚昧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变成文明人的、以及现代这个时代人类有开始怀疑经典科学,比如从牛顿经典力学到薛定谔的猫量子力学的进化,以及无限的未来可能性的猜测,这三个阶段 。能有这样的眼界和高度,确实很棒 。很新颖也很独特 。
最后我分享一下社科历史类书籍挑选的小技巧:
拿到一本书,大概一翻,先看看它引用的论文条目,如果一本书300页,后面有50-100页都是引用说明,我意思引用的特别多,那其实这本书可能价值不大,市面上每年都有很多这种伪书,好似内容丰富充实其实就是拼凑而成的,甭管中国人外国人写的都一样,这种拾人牙慧的小聪明做法挺没劲的,真正的学者,就应该海纳百川的吸收各种知识论文进自己肚里,然后再不断的思考,亲身调研,总结,痛苦的挣扎,最后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要当作家,也要当那种,成为别人引用对象的作家,而不是一天到晚引用别人的人 。才有价值 。
我说这意思就是,这本《衔尾蛇之圆》引用基本没有,真的,唯一几个带注释符号的地方,还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解读,根本不需要引用别的学者的一句话,全是自己的思想结晶,非常干,里面的话语简洁,不绕弯子,不故弄玄显得自己高深,干透了,比北京冬天有暖气的室内空气还干,所以我读的时候需要断断续续读,因为要反思,有些地方读很多遍,也很有意思,有收获 。我可能会读2-3遍,然后把它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回头给别人聊天吹牛逼的时候我会更自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