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1、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瑶族的特点:大分散、小聚居,人民淳朴善良 。
风俗:
1、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 , 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
门面和吊楼部分 , 雕龙刻凤,涂油抹彩 , 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2、瑶族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
3、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 , 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 。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 。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
扩展资料:
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盘王节、牛节、达努节、成人礼、讨寮皈节、讨念拜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山居民族,其村落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 , 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 , 盘结头顶 。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

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2、瑶族有什么风俗 瑶族的文化风俗简介 导读: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有些民族的特色有趣的很 , 但也有禁忌需要遵守,不然触犯禁忌,是很容易得罪人的 。那么,瑶族有什么风俗?瑶族的文化风俗简介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对瑶族文化风俗的介绍 , 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 , 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 , 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ㄇ┑?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
瑶族的婚俗: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 , 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 , 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
瑶族嫁男和嫁女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 , 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 , 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 , 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 。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
瑶族饮食民俗:
大多数瑶族以大米为主食,部分高寒山区以玉米为主食,荞麦、小米等为杂粮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等 , 蔬菜通过制成干菜或腌菜来保存 。瑶族喜食各种野生菌类、野菜,如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肉类以家养畜禽肉为主,常加工成腊肉 , 喜欢吃昆虫类食品,如蜂蛹、蚕蛹、知了、蜻蜓、松树蛹、葛藤蛹等 。瑶族人还喜欢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
瑶族民居:
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山区和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 。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 。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 。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瑶族一般认为建盖新房事关家业的兴衰,因此把它作为一桩大事来办理 。房址的选择要请师傅看风水,并根据房主的生辰、命相决定动土的吉日和房门的朝向 。在木工动工时要举行简单的祭祀鲁班仪式,立房梁时要杀鸡举行隆重的祭祀鲁班仪式,宴请帮忙建房的邻里和亲朋好友 。房屋建好后要杀鸡祭祀祖先,然后择吉日搬入 。
瑶族礼仪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 。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 。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 。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忌讳衣裤当户晒 。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 。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 。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 , 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 , 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 。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 , 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 , 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
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3、瑶族有什么风俗 瑶族的风俗1、瑶族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
2、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 , 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 , 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 , 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3、嫁女又嫁郎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 , 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
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4、瑶族的风俗习惯云南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 , 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 , 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 ,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 , 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 , 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 , 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 , 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 , 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 , 彬彬有礼 。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 。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 。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 。这种酒用糯米制成 。它酿成糊酒后 , 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 。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 , 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 。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 。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 , 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 。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 , 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 , 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 , 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 , 按时赴约 。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 , 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 , 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 。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 , 一旦男女情投意合 , 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 , 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 , 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但不与他族通婚 。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 。同姓通婚不忌讳 。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 。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 。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 。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 。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 。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 , 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 。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 , 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 。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 , 否则婚姻难成 。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 。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 。瑶族婚姻盛行说媒 , 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 。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 , 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 。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 。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 , 并由大姐为之梳头 。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 。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 。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 。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 , 一般即结为大妻 。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 。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 , 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 。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 。双方自愿离婚者 , 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 , 各执一半 , 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 , 表示一刀两断 。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 , 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 , 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 , 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 , 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 , 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 。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 , 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 , 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 , 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 , 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 。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 。办丧事酒席 , 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 。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 。评王悬赏招贤 , 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 。不料第二天 , 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 。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 , 并封彩狗为盘王 。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 。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 。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 亡 。儿女们闻讯 , 捕到羚羊 , 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 。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 。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 。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 , 寻觅佳偶 。
姑娘街: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 。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 。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 。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 。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 。击中后被击的 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 。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 。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 。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 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 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 “鸡冠帽”的彝族姑娘 。她们成群结伴 , 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 。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 。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 , 纵情歌唱 。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街”上 。瑶族的春节 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别致而风趣的活动一一演“耕作戏” 。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在村寨的广场先要观看“耕作戏” 。“耕作戏”由一人扮牛 , 一人伴扶犁的农夫,一人扮荷锄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纵情歌舞 。歌舞中 , 姑娘们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或自己配戴的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 , 以示爱慕,有些地区的瑶族新婚夫妇 , 则在新春佳节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须设宴招待 。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
“赶鸟节”:每年二月初一 , 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 。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 , 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 。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 , 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 子歌 , 从日出到月升 , 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 。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 , 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 。这一天 , 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 , 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 。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 , 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 。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 , 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 。这时 , 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 。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 , 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 。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 。按传统习惯 , 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 。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 。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 。节日期间 , 人们穿着新衣裳 , 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耍歌堂”开始 , 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 。后面伴随有锣鼓和腰鼓队,燃放土铜炮 。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 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 。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 。小伙子一支又一支 , 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 , 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 。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 , 求得姑娘的欢心 , 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 。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 。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 。
【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
瑶 族 风 俗 习 惯
一、恋 爱
定亲鞋
瑶族男女青年在定情后到双方家去拜见父母兄嫂 , 叫“定亲” 。在定亲时,女方必须将自己亲手做的鞋送给男方家庭成员,这种鞋叫“定亲鞋” 。送的鞋很有讲究,如送给祖父母,鞋底要纳颗北斗星,意为祝老人像北斗星那样长寿;如送给父母,鞋底要纳一棵老松树,意为祝父母亲像青松那样强壮;送给哥嫂和姐姐的,鞋底要纳一个剥皮玉米包,意为祝他们在劳动中发家致富;送给弟弟的,鞋底要纳上一株竹笋,预祝弟弟像竹笋一样长大成才;送给妹妹的要在鞋面绣一朵红花,表示赞美妹妹象花一样美丽;送给自己未婚夫的,要在鞋底正中用红线绣一颗心,表示自己将心掏给对方,至死不移 。
茶山瑶:爬楼
居住在广西金秀的茶山瑶,姑娘到了婚恋的年龄,父母就把她们安排在吊楼里去住 。这种吊楼多位于房屋的外沿,小伙子来找姑娘谈情说爱,不需从大门进屋 , 可以从吊楼下的巷道里攀柱而上,便可以进入姑娘居住的吊楼里 。小伙子们的“爬楼”一般都是在夜间悄悄时行 。小伙子爬上楼以后,便紧靠姑娘坐下 , 一边看着姑娘做手工活路,一边以歌诉情,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他俩的歌声便越来越低,越唱越柔,身子也越挨越近,最后攀肩而歌 , 情意缠绵 。
金秀盘瑶:“信歌”传情
广西金秀的盘瑶男女青年婚前恋爱相当自由,男女青年在各种场合互相认识之后,多以一种当地瑶族群众称之为“寄歌”的方式互表衷情,即互寄情歌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通过互寄情歌,叙情抒怀,双方有意结合,便互相交换首饰巾带作为凭信,然后将心愿告诉家长,家长同意后,即请媒人说合 。青年男女们互寄的情歌 , 有的编写得非常之美,以至人们互相传抄,广泛流传,成为传世的民间文学佳作 。
融水瑶族:走寨
广西融水元宝山一带的瑶族盛行这样一种习俗:在春节期间 , 一个寨子的人集体到另一个寨子做客 。这种习俗 , 既是一种民间交际活动 , 也是男女青年寻觅配偶的大好机会 。活动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后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便来到姑娘的木楼前吹奏芦笙 。姑娘听到芦笙声,便会找个借口出来观望 , 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请后生进屋来吃茶 。第二天 , 在两寨集体宴席上,这后生一定要找机会向姑娘敬上一碗酒 。对小伙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饮而?。幢硎玖怂丫邮芰诵』镒拥陌?。随后他们找机会先后离开宴席,双双走进密林深处以歌诉情 。
白裤瑶:玩表
居住在广西南丹一带的白裤瑶 , 男女青年恋爱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便可以进入“玩表”阶段 。已经进入了“玩表”阶段的男女青年,来往更加密切,并可以共居同宿 , 进行“试婚” 。在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如果大家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可结为侣伴;反之便可拒绝与对方“玩表”共居 。
二、婚 姻
婚姻形式
瑶族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结婚,一种是女到男家结婚,以后一种形式居多 。第一种形式的婚姻,婚后夫妻俩要轮流照顾双方家庭 。女方生下孩子 , 若夫妻是异姓 , 第一个孩子随女方姓,第二个孩子随男方姓,以此类推 。形成“同胞兄弟姐妹不同姓”的情况 。瑶族的婚姻习俗,使男女地位平等 , 同时也解决了双方家庭的后顾之忧问题 。
定亲礼俗
流传在瑶族聚居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定亲俗仪,是瑶族在说亲时专门用来表达婚礼事宜的一种习俗 。在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感情相当牢固的基础上,家长各自选派一名高明歌手相约会面,用定亲词商量婚礼诸事 。男方派出的称 “市商” , 女方派出的称“嗨把” , 均由壮年男子充当 。俩人站在一张摆有酒坛、酒杯和一个装有筷条的竹筒的八仙茶桌旁 , 然后“嗨把”捧起筷条摇动起来 , 并按摇动筷条的节奏朗诵定亲词,颂完一段 。就从竹筒抽出一根筷子放到“布商”面前 。“布商”紧接诵答,然后将筷子拾起握在手中 。这样,直到所有的筷条都从“嗨把”的竹筒移到“市商”手里。双方斟酒互敬,一场定亲仪式完满结束 。女方家长为庆贺亲事的达成和慰劳两位歌手,热情置酒款待 。
金秀茶山瑶:半夜接新娘
金秀瑶山有五个瑶族支系 , 其中茶山瑶的婚俗别开生面 。接亲时,不吹吹呐,不抬花轿,不打锣鼓放鞭炮 。男方派房族兄弟数人,半夜点火去接新娘 。女方家里每一重门都点上一盏油灯,照着接亲房族 。当吃罢“领情饭”之后,便把新娘接走 。陪同新娘的有新娘房族姐妹数人 。此时正是午夜,新娘离开村寨无人知道 。新娘到新郎家酒席也很简单,当太阳东升时 , 新郎新娘扛着锄头双双下地劳动 。这种婚礼,仪式简单,不铺张浪费,直到今天,当地瑶族至今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习俗 。
瑶族的婚俗: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是瑶族的一个支系 , 意即住在山上的人 。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 , 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 。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 。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 , 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嫁男和嫁女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 , 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 。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 。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 。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 。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 。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
瑶族礼仪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 , 有许多礼仪禁忌 。路途相遇 , 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 。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 。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 。忌讳衣裤当户晒 。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 。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 。有客人到家 , 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 , 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 , 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 , 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 。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 , 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 , 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
瑶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瑶族男女服装习惯、瑶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瑶族的结婚习惯等 。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
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 。
拓展资料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 , 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

文章插图
5、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瑶族男女服装习惯、瑶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瑶族的结婚习惯等 。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
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 。
拓展资料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 , 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
【瑶族习俗,瑶族的特点和风俗分别是怎么样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广西瑶族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