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1、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 。3000字左右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 , 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 。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 , 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 , 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 , 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唤鞯乇瘸浴⑷郏?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 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 , 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 , 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 , 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 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 , 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 , 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 。而饮食讲究“礼数” ,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 , 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 , 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 , 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 , 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 , 疆域有大有小 , 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 , 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 , 深厚广博 。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 , 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 ,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 , 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 , 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 , 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
总之 ,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 , 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 , 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 , 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 , 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这使人感到荒诞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 , 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 , 合乎度 。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 。“和”也是烹饪概念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 。《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 , 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 , 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 , “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 , 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 。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 。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 。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所以我们在课题讨论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
中国饮食多种多样 , 文化包罗万象 。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 。
可以参考:中国饮食文化全书 , 饮食大全等 。我知道的也不太多 。。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文章插图
2、浅谈中国饮食文化之礼仪,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 , 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 ,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 , 至迟在周代时 , 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 , 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 , 达到预定的目的 , 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 , 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维吾尔族待客 , 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 , 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 , 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 , 延入客厅小坐 , 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 , 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 ,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 , 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 , 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 , 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 , 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 , 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合门弹奏;其军员 , 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 , 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 。“诸宴通例”说:
 ?。垩纾┫绕? ,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 , 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 。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 。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 , 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务于候朝外所整齐班行,俟叩头毕,候大臣就坐,方许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预先入坐及越次失仪 。……又题准光禄寺掌贴注与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 。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 。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 , 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 。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 , 《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 ,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脍炙等肉食放在稍外处,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如有肉铺之类,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 。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
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 , 也都有陈文规定 。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一定要使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要将鱼头对着客人 , 干鱼由头端更易于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摆放时鱼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 , 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 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 。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烦就多了 。陪伴长者饮酒时 , 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不必如此 , 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 。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僬卟坏孟雀?。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 。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 , 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 。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古时重生食,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如果尊者将没吃完的食物赐给你,若盛器不易洗涤干净,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则于饮食卫生有碍 。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庭著为令,家庭亦以为训 。《明史·礼志十》有“庶人相见礼”,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两度下令 , 都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礼仪 。
洪武五年(1372年),凡乡党序齿,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 , 幼老先施 。坐次之列,长者居上 。十二年(1379年)令,内外官致仕居乡,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礼 。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 。与同致仕官会 , 则序爵,爵同序齿 。
古代的许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礼作为家训的训条,教导子孙谨守 。清人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礼》,就提到这样的训条:
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 , 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 , 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 , 则先毕之 , 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 , 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 , 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
进食礼仪 , 按《礼记·曲礼》所述,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此条陈如下: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 , 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 , 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 , 要热情取用 , 不可置之不理 。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 , 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 。”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虚口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 。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 , 便是不恭 。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宴饮完毕 , 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 , 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 , 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
“共食不饱 。”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 , 要注意谦让 。“共饭不泽手 。”当指同器食饭 , 不可用手,食饭本来一般用匙 。
“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 , 大口大口地吃 , 这样有争饱之嫌 。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 , 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 , 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
“毋投与狗骨 。”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
“毋固获 。”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 , 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
“毋扬饭 。”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
“饭黍毋以箸 。”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 , 不有混用 。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
“毋嚺羹 。”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
“毋絮羹 。”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
“毋刺齿 。”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
“毋歠醢 。”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
“毋嘬炙 。”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 , 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
“当食不叹 。”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
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 , 代代相传 。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
凡饮食 , 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 。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 , 将肴蔬拨乱 。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 。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 , 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 , 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文章插图
3、中国饮食文化的当代意义?中国饮食文化是唯一没有被西方欧洲美国化的民族符号,服饰文化我们全盘西化,人文文化也日益西化【小学生英语都快成必修课了】建筑文化也几乎全盘西化【看下我们买的楼房】 体育 影视等行业文化也均被西方文化侵蚀的很严重,而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还保留着中国地域特色 , 是被老外很认可的文化 。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文章插图
4、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 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的事情,而且中华的美味历史源远流长 , 满汉全席 。下面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哦 。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1
1、通过对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
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 。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 。
2、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 , 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
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2
从餐具看饮食文化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讲究饮食礼仪,闻名遐迩的青铜器工艺达到全盛期,由甑与鬲结合而成的?【 , 已发展至青铜器制 。在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而当时祖先开始懂得吃面食、云吞及粉食了 。由于这段时期注重礼祭,出现了许多酒器,如现场展出的《戍马铜觚》是饮酒器,铜?F用以盛酒 , 而《窃曲纹龙首三足铜?B》是当时的调酒器,最特别的是《铜冰鉴》,冰酒器具 , 内置方形罐,用以盛酒 。现场也展出了同时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制品 。
汉代的展品较特别的有《铺首衔环铜》 , 是当时的铜烤炉,另外汉代陪葬品《陶灶》,反映出当时人们已有完整的炉灶设备,这座船型的陶灶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简单的长方型炉灶 。
隋唐是中国文化与国势强盛时期 , 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进一步交流融合,菜肴品种大增,建立不同饮食流派,当时已普及高足桌、椅 , 加上宴会菜式丰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变为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 。当时着重华丽的生活,金银及玻璃器皿相继出现,并且造工精巧 。现场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东罗马的《金足金杯》 。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胡晓建说 , 点心是一些饼食 , 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状及花样,而饺子内则有肉,反映新疆地区也受中原饮食影响 。
至于其它朝代的展品 , 较特别的有东汉《宴饮杂技画像砖》、北魏《青瓷莲花尊》、辽《莲瓣形柄金杯》、南宋《影青瓷注及温碗》及清道光《粉彩锦荔枝盖碗》等 。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3
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 , 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通过中西交流 , 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 , 就是一种时代进步 。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 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
我觉得 , 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因此 , 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 , 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 , 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 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 , 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 , 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 ,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 , 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
饮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4
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 , 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食物求精的意识 。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在中国的宴席中 , 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 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
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
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 , 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 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
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 。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情感 。
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就首先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 , 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
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
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做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 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
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 。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急求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3000字左右。

文章插图
5、怎样学习中国饮食文化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发展历史及现状;八大菜系的特点及各地、各民族风味代表小吃;中国茶文化、酒文化及相关发展历史;当代宴会饮食礼仪及中国各大节日饮食习俗;通过名人、名吃的典故阐述饮食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及其它文化的影响 。
本书通俗易懂,学术性与科普性兼顾,主要适用于高等院校食品科学、旅游饭店管理、烹饪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及饮食爱好者的参考书 。